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7/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8期   作者: 梁文成
[导读] 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凝结着古代先贤的思想与智慧
        梁文成
        广州市南沙区细沥小学  511475
        摘要: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凝结着古代先贤的思想与智慧,不仅能够滋养中华儿女的精神,还能够对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几年,外来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多样,使得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崇尚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基于此,在小学阶段,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平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关键词:浅谈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渗透?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著名论断。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需要从教育抓起,而小学语文课程则承担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比例,并要求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文化素养作为现代人民必备的素质之一,主要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整体气质,其中主要包含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包容以及热爱等。而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文化素养的关键,只有充分意识到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才能有效健全学生的心灵和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学生对于国家的文化认同会直接影响其国家情感。在现如今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因为缺少有效的文化引导,很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认知,而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改善这一现象。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形成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这也是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之中的重要内容。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用传统文化故事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的目标,就需要技巧和方法,小学生在集中注意力方面的时间较短,因此实行教育目标,首先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唤起学生的兴趣需要的第一步。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趣闻,体现传统文化元素,转变教育模式。听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项目,有教学指导中引入故事的形式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促进学生的兴趣,同时,传统文化的思想内部化,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启发。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了传统文化,提倡“让步”的美德,孩子们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让步”美德的内容。


        (二)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是基础性教学,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汉字,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步书写和应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是学习汉字的活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可以将这些传统读物融入其中,并且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加以展现,让学生可以反复地观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背诵的同时了解这些读物中蕴含的文化特色。学生不仅需要认识和写汉字,还需要体会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书写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自己板书的规范性,突出汉字的特点,小学生在练习写字时也需要讲究笔顺,并且可以适当地融合传统书法,增加书法课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汉字蕴含的文化精神。以汉字的规律作为突破口,感受“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融入民族情感。汉字本身的结构就体现出了文化精髓,并且组成极为美观,这也是宽阔胸怀和大局观念的体现,从传统文化中渗透思想内涵,在识字过程中抓住渗透传统文化的机会,给学生更好的体验。例如“田”“火”“舟”等汉字,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这些文字本身就和其含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舟”字本身就像一条小船,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于文字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地理解这些汉字。有些汉字学生在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一些相差并不大的汉字,学生经常会弄混,对此可以从原本的象形文字入手,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和现在差别不大的象形文字或者是甲骨文,让学生根据这一汉字的特点,分析汉字像什么以及如今这一汉字怎么写。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对于汉字的来源有所理解,也能够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进一步加深对于汉字的印象,在之后的学习中,对于汉字的记忆也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可以理解记忆。
        (三)借助古诗词元素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较多的古诗词语篇,这也体现出借助古诗词元素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古诗词不仅具有语言精练、内涵深刻的特点,在对其赏析与诵读中,也能使学生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向学生融入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到《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结合人们常说的“站得高,看得远”对比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并引导学生感受古人在诗词中蕴含的智慧。
        (四)开展凸显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课内教学在讲解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还应该积极为学生开展多样的实践性活动,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于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例如,教师讲解到《传统节日》这篇课文时,可以在一些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为学生组织与节日相关的活动,比如,在中秋节组织学生一起制作月饼、在端午节共同观看赛龙舟的比赛等。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以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氛围,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教师应当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做到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主动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宗先菊.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35):41-42.
[2]张兴刚.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34):131-132.
[3]王淑玲.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进传统文化的教学措施[J].课外语文,2020(33):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