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和“深度教学”的课堂问题设置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邵蓉
[导读]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进入学习状态。而课堂是由问题构成的,每个由教师在课堂中所呈现的问题均应指向相应的教学目标,而问题的深度决定课堂的深度。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汇源校区)邵蓉   610000

【摘要】: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的进入学习状态。而课堂是由问题构成的,每个由教师在课堂中所呈现的问题均应指向相应的教学目标,而问题的深度决定课堂的深度。近年来在“深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不断对课堂问题的设置进行研究,尤其是对“1”即课堂主问题或主任务,“X”即课堂子问题或子任务的研究成了教师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把握问题设置的原则则具有导向作用。
【关键词】:深度教学,问题设置,“1+X”,问题设置原则
        一、深度教学
        所谓深度教学就是触及学科教材本质的教学,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教学,是触及学习过程本质的教学。教学的深度由课堂体现,课堂是由问题构成的。“1+X”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是由“1”----主问题(或主任务)和“X”----子问题(或子任务)构成的。以人教版七上五单元“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Section B( 2a-2c )阅读教学为例。本堂课的主问题为“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为解决这个主问题,教师设置了如下子问题,以完成教学目标。
        ★ 1. Do you like sports?
        ★ 2. What sports things do you know?
        ★ 3. Who do Frank and his brother play soccer with?
        ★ 4. What sports does Wang Wei like?
        ★ 5. What sports does Gina play?
        ★ 6. Why does Gina only watch sports on TV?
        ★ 7. Do you think it’s good to play sports? Why?
        ★ 8. What does the writer write in the survey results?
        通过回答以上由浅入深的子问题,课堂被层层推动。学生先是通过阅读文章回答1-4 个问题,以此达到熟悉文章的目的。随后教师呈现5、6两个问题,向学生提问“吉娜做什么运动?为何吉娜只在电视上看别人做运动?”引发学生思考吉娜只看别人运动而自己不做运动的原因。教师再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你认为做运动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出做运动的各种好处。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篇文章的结构为:基于对三个学生是否运动的调查而生成的报告。基于本篇调查报告,教师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写调查报告呢?”学生回归文本,分析本篇调查报告所调查的内容:谈论自己所拥有的体育用品和热爱的体育运动。两人结队合作口头谈论以实现目标语言的输出。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不同的人衷情于不同的运动,我们可以热爱不同的运动,但是我们都要爱运动、爱生活从而实现本课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在本堂课中,教师为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设计出由浅入深的子问题。在学生已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抛出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为何吉娜只在电视上看运动?为何吉娜只看别人运动而自己不做运动?”学生经过深度思考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吉娜比较懒惰;吉娜只是一个喜欢收藏体育用品的爱好者;吉娜很享受观看运动的过程,但自己不擅长运动;吉娜可能身体有缺陷等等不同的思考。问题抛出之后大面积学生表达了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由此可见,教师设置有深度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更能引起对学生广泛参与,也更能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那么怎样设置恰当并有深度的问题呢?我们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二、课堂问题设置的原则
        (一)、呈现问题前先预测问题,激活思维。
        预测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进行猜想,教师也可从中巧妙的设置一些悬念,这样可以将学生的胃口高高的吊起来,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从而达到吃透问题,激活思维的作用。这样的方法通常我们会在阅读和听力活动中遇到。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读标题、观察图片来猜测文本内容。


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猜想后再让学生阅读文本以应证猜想,这样学生的阅读将会是有目的阅读,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将与漫无目的的阅读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听力活动中,教师也常常让学生根据已有材料预测即将听到文本。听力预测首先可以预先排除一些无逻辑答案,其次学生可通过现有材料猜测材料大概内容,有利于学生带着目的听,从而达到集中注意力,降低听力难度的目的。
        (二)、问题设置应具有合理性。
        课堂问题设置的合理性,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契合课堂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目的。现实中,由于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整体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实际生活经验,还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设置合理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问答交互活动的参与度,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言,问题的设置应简单清楚,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回答,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断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提高思维的水平。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时为例,教师可将输出活动设计成三个层次的活动:
        ★  Task 1: Life with my owner Ben Smith
        ★★ Task 2: Linda is a blind girl. She isn’t sure about gettingan assistance dog like Lucky. Tell Ben’s story to her.
        ★★★ Task 3: Imagine you were Ben Smith. Write a thank-you letterto Lucky.
        教师将学习任务分成三个层次后,各层次的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从而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三)、问题间要有关联性。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们多数喜欢通过设置问题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充实课堂教学。然而现实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却缺乏研究和探索,没有把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只是设置了很多毫无意义的问题,对教学的帮助不大。这样的课堂虽然看似活跃,师生互动有问有答,但实际上却脱离教材,泛泛而谈,缺乏教学实效。因此,教师们应当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设置与教材同容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并层层落实到课本。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学会整合教材,使问题的设置落在教材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和难点,保障课堂的有效。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Section B 2d 部分为例,教师可依次提出以下问题:
        ★ 1. Who worked at the old people’s home last summer?
        ★ 2. Who’s going to help the old people there this summer?
        ★ 3. What can we help them out with?(What can we do for the old people?)
        ★ 4. What can we ask them to tell us?
        ★ 5. Why do old people need help?
        ★ 6. Do you think we have to care for the old? Why or why not?
        教师通过层层追问,不仅让学生对文本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更能引发学生对怎样帮助老年人进行思考,对老年人这一群体和帮助老年人的意义有更深入的思考!学生的思维也能从浅层向深层次过渡,语言表达能达到提升,对生活的领悟可以进一步升华!
        教学要有深度,课堂问题的设置恰当与否至关重要。有质量的问题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无效的问题干扰课堂。就教师而言,吃透教材,钻研课堂,设计出层层推动课堂的问题才使得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李萍,《英语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中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03(8)
(3)李松林《回归课堂原点的深度教学》,科学出版社,20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