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大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李晓敏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李晓敏
[导读] 思维是隐性的,如果能将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知识。思维导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刘濯源教授提出的学科思维导图很好地解决了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问题,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湖北省枝江市团结路小学  李晓敏   443200

摘要:思维是隐性的,如果能将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外显出来,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知识。思维导图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刘濯源教授提出的学科思维导图很好地解决了思维导图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的问题,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使正处于思维活跃期间的小学生接触、适应和掌握这一心智开发工具,让他们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应用
        引言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课外阅读也是语文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课内阅读同等重要,教师在进行课内阅读教学时应该为学生适当地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从而起到补充阅读的作用。由于课外阅读具有一定随意性,应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可以使其更加规范化。在对思维导图这一模式进行应用时,教师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这种方式来打传统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的一种高效学习方法,实际应用过程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发散和扩展,并且基于已有知识点可以有效联系其他知识点,进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样一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以及锻炼思维和逻辑能力。相对而言,传统的知识传递和呈现方式多是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且方式比较单一、过程些许单调,学生无法提起兴趣,也疲于探索。然而思维导图能够切实解决这些困境和问题。具体通过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一个中心知识点,顺利拓展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点,这样的方式和过程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学生能够基于教师的引导和自身思考,提升对知识的探索兴趣和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略读文本时运用思维导图
        在使用思维导图模式,有利于在略读过程中快速找到相应的信息,从而绘制成思维导图。在对思维导图进行深入研究时,教师应该遵循大体框架,在其中填充进更多的细节,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本更深层次的含义有准确的掌握。例如,在向学生讲解曹文轩的《草房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大体浏览一遍文章,根据文本中所涉及的内容来绘制出思维导图。对《草房子》这篇文章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本篇小说以主角“桑桑”作为贯穿全文的第一视角人物,写了油麻地小学的人文、景致、事态变迁。作者曹文轩在一次访谈中曾提到过:“读者大可以将《草房子》中那个叫‘桑桑’的男孩看作是一个叫作曹文轩的男孩。”这部作品中有作者童年的影子以及情感寄托,精神内涵丰富,情感充沛。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所涉及的与“桑桑”故事进行串联,这些故事中可能“桑桑”并不是主角,只是借着“桑桑”的“眼睛”来观察,然后再通过“桑桑”的“嘴”将这些见闻表述出来,实际上每一个看似与“桑桑”关系不大的故事又都是在写“桑桑”,同时也为后文的描述奠定了基础。教师通过应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脉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对问题思考的角度进行了明确,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有效锻炼。当学生可以准确掌握文章中的基本结构、叙述手法以及重点信息之后,便产生了基本的思维导图意识,将其应用在课下阅读中也同样会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这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了培养。
        (二)由浅入深,在回顾与整理中学会反思
        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能,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能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及时地解决当前的困惑,在学习与实践、回顾与总结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才能获得持久性的发展。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一种不值得过的生活。”在阅读过程告一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思维导图,对阶段性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知识要点,厘清文本思路,让文本有机地融入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主要讲述了一个种田的人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就认为不用耕作,守在树桩旁等着兔子的到来就可以了,结果毫无收获,还被人耻笑。该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浅显,学生能轻松地绘制出思维导图,以一棵大树为中心,兔子和农夫为节点,并将农夫的行为梳理出来,如“偶然捡到”“心存侥幸”“被人嘲笑”等,得出“要勤劳务实”的寓意。以色彩、图形、文字及符号的形式呈现的思维导图能将思维过程直观化,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思维导图应是独一无二的,不应具有统一模式,它是思维个性化的客观体现。思维导图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在面对文本时掌握方法、把握脉络,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并且也开始逐渐渗入了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辅助工具。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文章的脉络以及各个环节,使学生更方便地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以及分析。学生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时,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指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与文章的重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项小燕.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20(01).
[2]许小梅,徐国辉.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3(03).
[3]郝春霞.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