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蔡东芹
[导读] 素质教育是教育部提出多年的口号,但近年来并未取得更好的进展。在我看来,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之处在于改革课程的构成结构、教学的过程以及对课程的评价上来。
        蔡东芹
        重庆市垫江县桂阳小学校 重庆 垫江 408300
        摘要:素质教育是教育部提出多年的口号,但近年来并未取得更好的进展。在我看来,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之处在于改革课程的构成结构、教学的过程以及对课程的评价上来。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建构的过程,老师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活动中去,才能使被动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本文从三个方面概述了如何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主体的一些方法,希望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自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字:现阶段课程改革的方法??学生的主动学习??
        正文:
        随着国家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使教师逐渐意识到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学生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这句话是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能将教育教学简单地归纳为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传播知识的一些方法。正所谓“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的传播远比知识的灌输更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当天的内容进行讲授,思路是既定的,学生需要从老师的语言和表情中去获得知识。老师是整堂课的主导者,学生没有参与或者参与较少,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缺乏学生探讨的能力,对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和更深层次的探索有很大的阻碍,老师对学生整堂课的听课情况也无法掌握。这样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较少,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无所事事,听课效率差、质量低,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变差,教学质量当然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勤奋努力的优秀品质。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郭沫若曾说“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人民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中不难看出,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也会更加勤奋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往往很多天才不在于他们比常人更聪明,而在于与他们比常人更努力,更勤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老师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对学生的思想建设要渗透到每堂课的学习中,只有让学生改变了思想作风,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 以抛问题、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


        比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的导入环节就会引入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质疑,这样的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思考中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在班上采用口头表扬和实质性表扬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一个点评,对于那些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些不同的孩子我也并不会急于批评,而是引导他们再思考。采用这样的方式,让那些没有自信的学生和胆子较小的学生就会在每次回答问题时能充满自信地去思考问题,并积极地去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鼓励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独立思考”是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老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考试就是一个考验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从小学一年级考试起,每次考试我们班上的孩子都是单人单座,这样的方式也给他们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在学习上,我没有办法依赖别人,要想考出好的成绩只能自己独立思考。在完成作业后也会要求学生能轻声读一读自己写下的答案,在边读中学会边思考,检查自己的错误之处。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也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对于书中的一些简单的、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自己思考后不能解决的问题等老师讲解的时候要学会认真倾听。久而久之,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之下就会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的好习惯持续很多年对于学生来说将会为他们更高层次的求学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其次, “创造性能力”很大部分体现在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品质上。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的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分析、想象、判断、推理训练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以及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比如:我们在读到萧红的《火烧云》时就可以引导孩子通过阅读想象书中描绘出来的景象;当我们读到有的云像......有的云像……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你觉得天空中的云彩还像什么?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  简单问题不必讲解,重要问题着重讲解。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知识就不必再讲解,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重点讲解,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先问一下孩子们是怎么想的,找出他们的思路,解决思路有偏差的地方进行引导梳理。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很多孩子也会愿意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从中获得快乐。有了快乐,学生才会乐愿学,乐学,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努力探索,去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们,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性的发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素质教育的提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只有这样才不会让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口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