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珠
广东省湛江雷州市教育局 教研室 广东省湛江市 5242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建构之中,让课堂成为老师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如何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到课堂体系的建构中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措施
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的小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让小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培养独有的数感,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对策。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小学生学习数学良好习惯的培养
小学生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开小差、数学作业不完成等,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也较差,对自身的约束力也比较弱,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良好习惯的督促作用。
2.缺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变
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让小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在数学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技能,但没有更进一步探索精神,无法刺激小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没有研究欲望。
3.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
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教师等成人而言,较为简单,但对于刚进行系统数学认识学习的小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小学生在学习的数学课程中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学习能力也是具有差异性,教育者需要根据这些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简单的符合小学生个性的语言,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让数学教学变得有层次性和开放性,充分锻炼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不同能力水平的小学生的数学理解、分析能力。
二、核心素养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指导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在此过程中培养的创新思维也包括了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也更加契合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理论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特点。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快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习惯,切实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形成一定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优化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整体上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优化取得真实效果。
3.强化小学数学学习成果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对小学数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更好的优化,使之更具有针对性。这能够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从促进个性发展方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也能促使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这对于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些方式的综合作用能够让学生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措施
1.设立课堂问题情景
问题导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数学问题能帮助学生理解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设立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好奇心理,希望通过思考来回答情景中的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的引导过程,要讲究师生间的互动性,最好能让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质疑问题,进而释疑。问题逐步导学,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掌握数学技能、学会分析问题、探究问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问题情景“如果学校举办一个运动会,班级的学生有一半都报名了,一半便是班级学生的1/2,也可以表示为2/4、4/8等,那么以同样的方式,谁能用1/2这个分数来例举生活事例?”学生有说分水果、蛋糕的1/2给朋友等回答,让学生对分数有一定认识。之后教师再次导入问题情景,将一个正方形的平均分为四字格子,将其中一个格子的一半涂黑,并提问“阴影部分占据整个图形的多少?请用分数表示。”学生质疑过后,经过讨论回答正确,可以继续发问,层层引入,“假设一个班级有15名学生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占据了班级的1/3,那么班级有多少学生?”让学生学会分数的表示方法,主动探索分数的计算问题。
2.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传统的刻板教学以“填鸭式”模式展开,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限制,很难启发学生创新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一些实践活动,将一些抽象的、难以学习的数学理论知识内容,转化为可见的实际生活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比较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和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通常实践活动的选取主要参考的是数学课程内容,有目标性的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实践活动也能让学生的手、脑协调并用,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入课堂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电子表指针走动,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图形变化。之后根据图形运动的内容,展开实践活动,让学生拿出纸张、小木棍制作风筝,看风筝的旋转运动,风筝的制作过程充满趣味性,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之后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张,画出对称轴及相交点a,并在课桌上确定一个基点,让纸张以基点a按照“旋转90°、180°、360°”,之后让学生自己画出六边形、正方形、圆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图形,并进行裁剪,对图形进行旋转,并提问“图形旋转有什么特点?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在旋转中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旋转角度对图形旋转的影响?”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知识规律,深入数学理论知识的探究学习,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最优办法。
3.合作探讨学习
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营造出轻松的数学课堂气氛,建立学生之间默契,促进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学习。小学数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便是主体学习意识的过程,学生在争辩、讨论中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得更为主观性,也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数学情感,促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的数学知识会记忆得更加牢固,也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实验,教师让学生成立四人一组的实验学习小组,准备好模拟天平道具和3个物品道具(其中有一个重量轻的次品),让学生进行实验,看看需要实验几次能找到次品。学生经过实验发现3个物品中任意选择两个物品放在天平的两端,如果重量出现倾斜,那么轻的是次品,如果两个重量一致,那么剩下的是次品。以上实验过后,教师给学生多发几个物品,让小组分别实验4个、5个、6个物品中找到一个次品,分别需要最少的实验次数是多少?学生在6个的实验中有说两个一组测试的,有说将物品分为3对3比较重量,轻的3个里面一定含有次品。在讨论中发现新思路、新方法。
总之,教师需要从自身认识到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问题,随后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设立数学问题情景,层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此外开展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形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高效率开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曹翠.基于数学核心素養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
[2]林素娟.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26.
[3]王静.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J].华夏教师,2019(34):42-43.
[4]温书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 6) : 71-73.
[5]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8,31( 1) : 113-117.
[6]黄建宗.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 新课程,201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