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探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期   作者:朱爱婕
[导读] 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本。
        朱爱婕
        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语文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本。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的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但是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却存在着许多“断层”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自觉强化衔接意识,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内卷化”困境。这既是有效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一、引言
        在经历了初中三年的教学循环之后,去年,学校又将我安排到高一年级任教。此时,高中语文全部采用部编版新教材。因为对新教材不熟悉,所以高一年级备课组统一商定,从较为熟悉的文言文单元入手。可是我发现,当我问学生初中课文里的特殊文言句式时,学生居然只会回答“倒装句”。后来才了解到,有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根本没有学过或接触过文言知识,这就使得他们在做文言文阅读题时无从下笔。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力不从心的现状,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认真分析高一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显得尤为重要。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现象的分析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总觉得“学的都不考,考的都不会”;也总有家长抱怨:为什么孩子初中语文成绩不错,到了高中却退步如此明显,甚至连学习语文的动力都丧失了呢?其原因在于目前初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体系都存在着“断层”,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而这些“断层”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学习的“绊脚石”。具体体现在:
        1.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断层”。小学和初中语文课程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会在总的目标下根据不同的学段提出阶段性目标,而初、高中学段却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在课程目标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这是造成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困难的主要原因。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初中课标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并理解基本内容;高中课标则要求学生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由此可见,高中课标对文言文尤其是文言语法知识的要求明显提高,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没有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储备,到了高中就很难理解文言语法现象。所以,初高中课标在文言文阅读的目标上存在着语法教学衔接困难的问题。此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高中语文教学相较于初中语文教学都有质的提高和飞跃。在从易到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结构水平,跳跃性太大也会造成学生学习语文心理上的“断层”。
        2.初高中学生语文教学评价的“断层”。初中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强调诊断和发展的功能。所以初中阶段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忽视了迁移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就能学好语文。而高中生经历了中考的一轮筛选,又要经历高考,所以更加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这就要求高中教师除了教好课本知识,还要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初高中语文教师衔接意识的“断层”。要处理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衔接意识。衔接意识强,教学衔接任务自然也能顺利完成。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初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各自为阵,很多完全中学的初高中语文教研也是分开进行,这种相对封闭的教研环境,导致高中语文教师不了解初中课程标准,不熟悉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而初中课程标准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初中教师要处理好与高中教学的衔接。

所以强化衔接意识,关键在于高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提高关注度,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引导高中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内卷化”困境。
三、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一)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强调语言的积累、梳理与整合,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努力朝这个方向迈进:
1.对细节知识点初步构建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因为学生的识见能力相对有限,往往对于细节性的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累积的知识点较为细碎,知识点之间也缺乏联系,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教师需要对于文化知识的细节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联系,才能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建立文化知识系统。
2.对文化知识系统的建立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课本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呈现出多样化以及丰富化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此进行梳理,联系初中阶段的细节性认知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文化知识系统的建立。以诗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分析《登高》中“猿声”的意象时,可以选取《三峡》、《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琵琶行》,和《登高》进行联结,通过细致的联合帮助学生打破固定思维,相比直接的意象分析来讲,此种情况下更能够带领学生感悟这一哀愁的意象,进而对这类文学常识建立起系统的认知。
(二)提升语言综合实践的能力
1.语言的建构:阅读能力的提升
        近几年,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难度逐年加大,高考语文的命题方式也在进行很大的改革:整个卷面文字阅读量从7000增加到9000字,将来还可能增加到一万字。因此,在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快速而又准确地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复习式引入初中阶段学习的课文进行。虽然其难度的要求有所差别,但阅读的步骤和理解的方式仍然有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教师可以逐步弱化引导,强化自主学习。
2.语言的运用:表达能力的提升
        高中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所以在进行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两方面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调查报告交流会即兴演讲以及辩论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随着高中生作文字数以及写作体裁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需要结合文化素养以及语言逻辑思维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
(三)注重语文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养成,决不能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更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较高水准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所以,高中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会出现语文学习的“高原反应”。以摘抄为例,初中生基本初步养成了摘抄的习惯,但是记下来的内容在习作或练习中能用上的却很少。高中阶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对记录的东西有所思,有所悟,形成书面文字,这样才能实现语言的积累与思维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初高中的语文教学衔接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对待和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钻研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还要多与初中教师交流研讨,从而了解初中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状况。只有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才能引导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杨翠玉.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 24(1):35-38.
[2]郭芳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研究[J].新课程,2018(36):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