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梅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从教学目的来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乃是借助有效的教学内容组织,使学生在手脑协同过程中实现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并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利用其所掌握的信息技术,从而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从而解决其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呢?本文将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做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信息技术老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值得我们研究。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工作实践,谈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学好新知识的动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合理创设教学情景,能激励学生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上《果园丰收日——“直线”工具》这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通过一首古诗《食荔枝》引出后,播放一段荔枝丰收、果农们兴高采烈采摘荔枝的场面,让学生感受爽甜的荔枝是我们岭南的佳果,体会丰收的喜悦,这时,木棉仔跳出来说:“可是,荔枝树太高了,摘不到,怎么办?你能帮助果农吗?”看到这,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画个梯子,帮助果农采摘荔枝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通过以上的情境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直线工具的使用,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落实课前准备工作
做好课前备课,是实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性保障。由此,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教师应综合考虑课程学习目标,考虑内容安排,积极开展课前准备工作。具体而言,教师在落实课前准备之前,需要对学生主体所具备的实际能力,包括基础性知识掌握程度,新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具备一定了解,考虑学生实际状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及进度。
小学信息技术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教师在备课时若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影响其教学有效性[2]。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信息技术《我也能快速地输入汉字了》相关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键盘熟悉程度来进行相关备课,否则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在开展教学时,需要确保教师可以准确把握教材,明确认知教材重点,划分教材难点,确定教材关键点,结合其他素材对教材内容进行辅助补充,从而确保其备课水平及质量。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也应当注重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检查[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是学生进行上机实践的主要工具,直接影响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应当注重教学设备性能和教学软件安装情况的检查,确保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及相关教学软件的正常运行。
三、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基础存在差异,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比较沉闷,课堂缺乏生气与乐趣,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很好地体现这种精神。
例如在《制作电子小报》中,我为学生提供制作小报基本方法和步骤、素材,并展示多个获奖的优秀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分组的时候要将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人数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建合作小组),一般4—5人,并选出组长,组长是通过自我推荐和小组成员共同推举确定的。各组自选主题,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合作小组成员的分工,各组组员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必须记录作业的过程,分阶段进行小组讨论,决定作业的进度。完成所有作业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评价,在这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与小组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状态,这既能培养学生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也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言而喻了。
四、 及时、合理地评价激励
新课程大纲中对评价的建议指出,“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的确,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教学中的及时、合理的评价,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展示。可以采用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提供评价量规,每个同学可以全班走动,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评出优秀作品;小组与小组间互评,评出优胜小组;然后展示作品,让学生交流想法、做法和收获,在和别人的交流中他们的创作思维再次碰撞出火花,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师也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在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立足于教学,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有效的提高小学信息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文晓.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模式[J].学子 (理论版) , 2017 (1) .
[2]孔令军.小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J].都市家教月刊, 2016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