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陈美青
[导读] 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践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必要尝试。
        陈美青
        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    364000
        【摘要】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践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必要尝试。对此,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详细探讨了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说理能力;逻辑思维;口头表达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指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出自身的需求,这种方式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认知程度、心理认知特点等,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实时更新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说理能力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提高学科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少,他们的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认知事物时存在片面性、表面化的特征,还不能独立地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总结,他们往往会将自身看到的、听到的碎片化信息当作分析问题的主要依据,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了“听三不听四”、“办事不全面”等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关注对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视角去分析问题,并通过交流、表达、说理的方式来及时沟通,让学生在不断交流、说理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更好地积累数学学习经验,为后续更深入地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的策略
1.旗帜鲜明,明确“说理”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首先明确说理的目标,说理并不是子虚乌有、空穴来风地说,而是针对一件事情,经过全面、深入地分析之后,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在每一次让学生说理之前,应首先明确,此次说理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说理能学习到什么知识等,只有每堂课确定好说理目标,说理的过程才更具针对性,也更能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避免以说理为名进行无效沟通的现象发生。
        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应先明确当堂课的说理目标,即让学生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在此基础上,学会凑十法、整数加减法等高效运算的方法。在明确目标以后,老师可以列出计算公式,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心算和口算。如“562-50+338”“79+10+11”“64+16-44”“199+54-200”等,掌握了凑十法、整数加减法等方法的学生一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出算式结果,而没有掌握规律的学生可能要借助笔和纸在纸上反复计算、检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此时,老师可以让那些计算时间较短且正确率高的学生进行说理。比如A同学会说出“凑十法”的运算原理:“在运算中,看个位数相加是否能凑成“10”,那么就快速将其进行运算,凑十后的公式会变得非常简单,比如562-50+338的算式中,2和8能凑成数字10,那么就先计算加法再去算减法,后面的算式以此类推……”通过A学生说理之后,那些拿着纸和笔计算的学生一定会茅塞顿开,利用A同学的方法来计算其他同类算式果然事半功倍。同理,后面涉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公式也需要一位会说理的学生来仔细分析,相较于老师灌输式讲解而言,同龄人之间的沟通、说理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信服。实践表明,在语言组织方式上、沟通表达的态度上、层层递进的推理上,同龄人的“说理”式引导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经过说理式教学之后,老师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探讨,并检验同学的说理过程,在反复讨论、实践的基础上,学生一定会对那段“说理”式沟通记忆深刻,从而对该堂课的知识点记忆深刻,“说理”目标自然会快速达成。


2.以生为本,构建“说理”环境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老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辅助作用,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和展示的机会。说理课堂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进行沟通和探讨,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地解开学科难题,在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会得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会得到发展。小学生因为学习经验少而思维能力弱,但是它们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将欣赏的人当做榜样去模仿,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就是对他们影响最深的人,他们崇拜、敬仰老师,打心底里想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在此情况下,如果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说理”机会,学生一定会模仿老师的样子进行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培养,现代教学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得以彰显。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相关内容时,从字面来讲,学生很容易理解1千克=1000克的公式,为了进一步发散思维,老师可以构建这样的教学情境:“妈妈让明明去买3斤苹果,明明看着公斤称觉得特别迷茫,销售员称好苹果后拿给明明,明明也不确定公斤称上的数字显示多少,才是‘3斤’苹果的意思,你们可以帮助明明吗?”在提出问题之后,老师就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学生们讨论、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他们一定会明白“斤”、“公斤”、“克”、“千克”之间的关系,而当学生起来说理时,其他学生就会根据学生的分析来进一步巩固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在严谨而周密的推理之后,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快速解决该问题,此堂课的教学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
3.深入浅出,指导“说理”方法
        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充分给予了学生自由,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互相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拨开问题迷雾,发现问题本质,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小学生的年纪尚小,自我控制能力有限,且不容易理解“说理”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讨论、判断、说理的过程中很容易误入歧途,有的学生可能会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一直探索、寻找;也有的学生会以为“说理”就是最终说出问题的答案,而对推理和分析的过程漠不关心,所以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这些学生毫无参与感。对此,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性格特点、教学内容、自主学习进度等,实时把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进度,并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例如说理过程中,第一步强调看题,让学生首先看清楚题目,明确该题目的考察内容及知识点;第二步,结合题目进行提问,该题目涉及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存在哪些已知条件,从哪里获得这些条件等;第三步,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已知条件及学生已学的公式、公理等知识进行说理,这一说理的过程就是学生推理、判断、去伪存真的过程,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第四步,让学生在说理之后给出正确的解答方法及答案。让学生有方法、有步骤地进行说理,而不是自说自话地、漫无目的地说,才能让说理课堂更具效率。此外,在学生说理的过程中,也应重视该学生是否同其他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只有所有人参与其中,说理的过程才更具公信力,说理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综上,“说理”是践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老师在引导学生说理的过程中,应立足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学情及具体教学内容,在明确说理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自由的说理环境,并及时总结出说理的方法,让学生的说理过程更加顺畅,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虹霞.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实施说理课堂教学[J].女报:时尚版,2020(002):1-1.
[2]张德强.追寻本质与流于形式之辨——关于小学数学课堂说理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0(041):89-90.
[3]吴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2020(9):42-43.
本文系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X20190045)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