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数学生活化的联系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邓燕华
[导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主趋势。
        邓燕华
        广州市番禺区傍西小学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的研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研的主趋势。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也是眼下最火热的“新学科”,如何将劳动教育与数学生活化联系起来?如何结合社会、学校等各层面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为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少年而营造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数学;劳动教育
        基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小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基本技能。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新课标也把劳动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该牢牢抓紧时代的步伐,紧扣数学学科生活化的特点,捕捉劳动教育的时机,采用合适且优化的教学方法,将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数学生活化的联系起来,现就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劳智”、“劳德”、“劳思”、“劳美”,谈谈粗浅的想法及尝试的方向。
        一、运用“数学生活化”契机,渗透“劳智”教育;
        国家新《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而劳动教育中往往衍生很多与数学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例如:豆子发芽的高度如何测量及统计?基地中种植几行几列的蔬菜?每周劳动两小时,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如何计算等等,这都充分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参与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贴近生活,而劳动教育则无处不在,数学与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不再让数学贴上“枯燥无味”的标签,恰恰也能够让劳动起到更好的教育意义,通过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劳动问题,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应用价值。


        二、挖掘数学文化,开展“劳德”教育;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劳动人们艰苦创造,是一代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挖掘数学文化、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的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渗透劳动启迪智慧、劳动创造文明的教育。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提及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明图形面积的算法;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中,提到中国的数学家和文学家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这一成就比国外大约早1000年。学生由衷的惊叹,古人的数学智慧让人佩服!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从而萌发民族自豪感。史料的阅读,让人萌生劳动者的成果,在现代数学中的广泛应用。
        三、融合教材资源,启发“劳思”教育;
        数学离不开动手实践和操作,更离不开自我思考和领悟。融合小学数学的教材资源,充分渗透以劳动教育引发思考,教师应从实际问题入手,立足于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模拟式劳作,帮助学生把操作经验转化成数学经验,提升学生透过思维转化,把握本质进行数学建模,有效渗透“劳思”教育。
        翻看小学数学教材资源中,提及劳动教育的素材很多,例如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解决问题的素材中,多次以农民采摘水果、蔬菜等买卖问题,渗透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一年级下册《总复习》,书本第98页第16题提及折纸,理解折纸的数量关系;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书本第51页中,出现的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倍数问题;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结合种植树木的实际问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观察、记录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劳动,通过数学文化的挖掘,既能拓展学生数学视野,又能彰显数学的魅力,还能潜移默化地进行“劳动启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时代劳动教育意义重大,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与数学生活化,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主动性,同时提高积极参与劳动、增强劳动的能力,逐步形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劳动教育之路现正进行中,而研讨的心未曾停止,结合当代社会的“浪费粮食”现象、不珍惜劳动成果现象、代劳代跑腿现象,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凸显教育意义,改变过去劳动教育仅仅依靠劳动课的观念,渗透劳动思想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始勇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2020年3期
(2)《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19年10月刊/栏目:知行合一
(3)王光明,范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刘志广.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教育现代化),2016(11)
(5)付登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七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