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智慧课堂模式下的计算类教学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期   作者: 张红
[导读] 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小学数学计算简单

        张红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学院实验小学       
        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小学数学计算简单,无需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只需要讲述相关知识点即可,因此并未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计算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计算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而且,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局限于教材课本,未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其次,虽然当下各小学正广泛推广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国家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小学教学资源愈发丰富,但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手段十分单一,只停留在PPT展示层面,无法和教材进行有效融入,教学直观性不足,学生也多关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计算知识内容本身,本末倒置。为探究一条有效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路径,本次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小树有多少棵》一课乘法计算教学为例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探究基于智慧课堂模式下的计算教学有效性。
        一、案例分析
(一)情境设置
教师(展示PPT):“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加法计算,那么,下面大家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看看谁能最快计算出下面这些算式的结果:3+3+3=?;10+10+10+10=?;40+40+40=?”
学生们在台下努力的计算,很快就有学生算了出来,积极举手。
学生A:“第一题等于9。”
学生B:“第二题肯定是40,第三题我也算出来了,是120。”
教师投给两位同学鼓励赞扬的眼神,然后引入讲解本节课的乘法知识。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植树造林”的情境图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片,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学生C:“杨树每捆20棵,每辆车装500棵”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数学信息找的很完整。那么,同学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D:“2捆一共多少棵?”
学生E:“3捆一共多少棵?”
学生F:“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多少棵?”
……
学生们都十分积极的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3捆一共多少棵?”等可以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列出算式,给予学生探索空间
教师将学生讨论设置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要求展示在电子白板上:
①3捆一共多少棵?
②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③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每种方法分别是怎么算的。
④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先是自主思考,然后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之后积极举手。
教师点学生G起来,学生G:“我认为3捆一共60棵,我是把3个20加起来算出的。”
学生H举手回答:“我也认为是60棵,不过我使用了乘法知识,因为2×3=6,所以20×3=60,表示2个十乘3等于6个十,也就是60。”
教师点头夸奖学生F和G:“这两位同学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在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同学们也一起来尝试运用乘法知识来解决问题吧。”
教师:请同学们来解决“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多少棵?”这个问题。
学生H:因为5×3=15,所以500×3=1500,表示5个百乘3等于15个百,也就是1500。
教师:说的太好了,对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数,同学们不仅会算,还明确了算理,真了不起。


接着,教师又给学生出了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用乘法计算,锻炼学生的乘法快速计算能力。
(三)知识巩固,软件游戏
教师:“我给大家的学习平板上都安装了一个练习的软件,大家点开软件的start,就会出现各种游戏,游戏都和乘法计算相关,大家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来练习乘法计算。”
学生点开软件,发现其中有许多个小游戏,有接苹果游戏、打地鼠游戏等。
学生A选择了接苹果游戏,需要在苹果下落的过程中输入苹果上的乘法计算答案,他刚开始玩的时候显得手忙脚乱,算了半天也没接住几个苹果,但他并没有放弃,屡败屡战,在掌握了技巧后,便能够十分快速的计算出乘法答案然后接到苹果了,分数也屡刷新高。
学生C选择的是打地鼠游戏,地鼠探出头时,需要计算出头上的乘法式子答案,才能将地鼠打下去,他刚开始玩就显得十分得心应手,但随着地鼠探头的速度越来越快,其计算的错误率也变高。教师路过他身旁的时候,发现其显得十分焦躁,便指导他说:“你应该先保证准确率,再提高速度,这样效率更高。”学生C听取了教师的建议,认真对待每一个题目,果然,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分数也稳定上升。
其他的学生也在游戏中寻找到了乘法计算的乐趣,游戏时间过了以后还意犹未尽。
之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平板软件上传的游戏分数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后续乘法延伸教学提供支撑。
(四)课后思考,网络交流
教师在下课的时候,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思考题:如“小熊是一位外卖送餐员,他每天送8份外卖,一个月能送多少份外卖?”等,让学生运用自己当天所学的计算知识计算出题目的答案。(如,小熊这道题目,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8×30=240这样的答案,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想的更多,8×29=232(少一个8)、8×31=248(多一个8),如此也达到了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次,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想法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就自己不懂的内容在讨论区留言,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和教师进行线上沟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智慧的碰撞和交流来实现智慧的共享。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最后,家长根据教师的通知提示,登录网络学习平台,了解学生本节课乘法计算的学习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上课的答题积极性等,实现家校全方位共育、互通、互爱。
二、案例评析
乘法计算这节课是充分利用智慧课堂开展的一节课,关于这节课的相关公开课笔者听了不少,在“如何基于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活跃思维”方面,这些课都给了我许多启示,在这节课上完之后,笔者也获得了许多感触: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路径
过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急需要一种能够充分激发其兴趣、发展其个性的快乐式学习。以往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注重的是怎样更新教学知识的传授方式,在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指导要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怎样教,但学生却不懂得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和动力,因此也难发散其思维、强化其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智慧课堂的应用有其必要性,其能够将原本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智慧课堂教学,注重问题引导学生
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计算教学,应当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机械式的知识灌输。问题就是在一定情境下,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问题和任务都能够一定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学生学习需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而非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当然,从本次教学可以总结出设计问题的几个要点:其一,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困难,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但也不能过于简单,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动机,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设置适宜难度问题。其二,设置问题时,解答方法应当具有开放性,如果规定单一的解题方法往往会约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而开放性的解题方法则有许多可能,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得出答案,也可以创新方法另辟蹊径,教学效果更显著。其三,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放任自流,而应当担当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走入误区的时候及时指导其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加深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