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晋爱
山西省忻州市康乐小学 034000
【摘要】学习写作能力,简称习作能力,是语文学科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作对学生语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传统教育模式下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注课堂写作知识的传授方面。而在当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写作学习有更多丰富的信息资源、写作传授过程要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写作过程更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习作指导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开展指导活动,真正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爱好,帮助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不断更新、创造,帮助他们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下面,笔者将以小学教学为单位,探讨新教学思想下关于小学习作指导活动的相关探究。
【关键词】小学;写作能力;教学策略
我们应该注意到,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以启蒙为主,学生学习的写作知识往往比较简单、不够系统化,学生对写作的理解还是很片面的,他们可能并未培养起对写作客观的认识和对写作真正的兴趣。但同时,这种启蒙阶段的学习,帮助同学们得以初步阐发自己的奇思妙想,他们具有较为原始但又是最为宝贵的创造能力、联想能力。因此,小学阶段老师的指导特别关键,一方面,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态,帮助他们接触更多的习作知识,提高写作技能;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写作不是一门单纯的功能性学科,它是学生开拓心智、发挥创造的艺术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帮助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起对写作的全面认识,进而提高写作学习的乐趣。
一、阅读是根基,网络资源巧利用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阅读知识的积累,就无法对写作的体式、写作的规则和规律有宏观性的把握,更无法进一步对写作的四要素、艺术风格、思想情感等内容进行分辨。
小学生的阅读基础往往都比较薄弱,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发掘阅读资源,引导同学们广泛搜索、有选择地阅读。例如常见的“读书周”“读书月”“读书角”活动,老师和学生共享已有的图书资源,互相监督并交流心得。除了这类传统的阅读活动,教师还需要充分重视网络和新媒体在图书阅览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定期开展“图书网络资源检索”这类主题的课程,帮助学生识别基本的图书搜索平台,或以板报的形式定期更新一批推荐书目,附上出版社、作者等信息,等等。
网络环境给学生阅读提供了更多类型和更多宝贵难得的资源,也就是说,网络阅读资源相较于线下的书籍资源更加丰富易得。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搜集阅读资源,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此外,网络平台存在虚拟性,阅读资源鱼龙混杂,相较于学校购入的更权威的书籍,部分网络书籍资源存在常见的字句错误和语法错误,部分不正规的网页还存在黄色信息、虚假宣传信息,教师要特别关注这些“雷点”。小学阶段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还在初步形成阶段,学生在鉴别网络信息资源时亟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亟需获得正确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方法。
例如,当下小学课程都有要求开设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语文老师就可以和计算机老师协调进行“综合课堂”尝试。以“网页上的阅读资源”为题,语文教师事先对适合学生检索的资源进行安排,告知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进行导入,例如:同学们好!今天让信息技术老师给大家来一堂特殊的写作指导课,大家好好学习,保准大家会收获很多乐趣。在这样别开生面的开场后,学生们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课堂更具乐趣,一堂课上可以学习两门课的内容,简便又高效。
二、条分理析,思维延展
写作作为一种书面表达,同样需要注重规则和严谨性,考察学生对写作题型、写作范式、写作规律的把握,也即间接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学生通过审题确定文章写作方向、通过提取题干关键词整理文章大致板块、通过发散思维构成行文脉络和大纲,这是写作基本的思维过程,其实也可以抽象为一种思维导图模型。
审题是基本环节,有的文章可能已经规定了题目,老师的教学重点就要放在文章的整体结构规划上来。例如这一题:“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义非凡,而今天,我们来张开想象的翅膀,写一写二十年后的家乡吧。这个题型是根据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文本制定的,教师可以先带同学们回顾课文、领悟方法。先带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四单元的课文选编了哪些文章?都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或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引导学生关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梳理出写作的基本思路和要素,获取灵感。而在正式写作时,面对这种题型,老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从主题入手:根据这个主题,文章的文体是什么?有的同学说可以写成记叙文,有的同学说可以写成说明文。老师接着问:那你是否就明确了文章的基本构成要素呢?梳理题目中给出的信息:对象是家乡,时间是二十年以后,那还缺什么吗?你会安排什么人、什么事件发生在二十年后的家乡呢?老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在主题后面画出四个框,分别是地点、时间、人物、事件,事件列在底下的框里,流出更多补充空间。这基本上就确定了文章的主要构成了,这一环节就考察同学们对文题进一步的掌握能力,学会化繁为简,整理出大致的文章线索。
三、善于观察,让学引思
文本的安排和内容的穿插是我们在进行写作思考时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思维导图固然可以帮我们整理出清晰的线索。但如果缺少了实质性内容,思维再严密的导图也会显得言之无物。这就涉及到我们思维的根本问题,即思维本质是什么,唯物主义所讲的思维是由存在所决定的,我们的思维产生于思考进程,而我们思考又是在社会大环境中产生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初始的、直观的阶段,他们思考的资源多产生于日常直观的生活体验中。因此,老师在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构建时,不能忘了及时给学生补充一些生活资源和生活信息,启发学生更多从生活中提取写作资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出与生活情境相关的题目,同学们对这类话题往往会更加感兴趣、写起来也更有激情和灵感。比如《我的心爱之物》,在写之前,老师可以先进行话题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玩具、新衣服等,想一想,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要来晒晒自己心爱的东西。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显示题目:“我的心爱之物”。再之后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准备,下次写作课时正式交流和写作。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对自己的心爱之物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地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为下面的习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外对自己的心爱之物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和讨论,没有灵感的同学可以通过交流获取灵感,也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描述收获语言组织方面的写作技巧。总之,要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兴趣,将“物品”尽量写得生动,描述地尽可能真实,才会有动人心弦、令人信服的效果。生活本身就是无比丰富的写作资源,只要善于观察、倾注真心和情感,都会有所收获,有所体会,都会收获写作的乐趣。
结语
写作能力培养是语文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对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启发和帮扶,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们对写作的兴趣、给学生传授基本的写作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在写作经验总结和日常生活体验中提取更多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顾雪芬.小学写作教学中微课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20:76-76.
2、徐术凤.试析小学写作教学要关注的人本理念[J].新作文:教研,2019:0256-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