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 311243
摘要: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是当前初中教育教学的一部分,美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从而提升综合素质水平。文章主要对初中美术课程中人文素养教育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课程;人文素养;素养教育
引言
美术课程是一门具备鲜明人文性质的课程,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为了增加美术教育活力,充分满足学生的美术素养发展要求,教师要将人文素养教学作为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完善学生的品性与人格。初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从美术学科当中挖掘人文要素,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人文素养教学,通过改革和完善美术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建构美术知识体系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指引明确方向。
1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第一,扎实学生美术功底。学生处在初中这学段,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仍然有着较高的好奇心理,人文知识的丰富性、历史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代入感,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强烈的兴趣。尤其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模仿过程中,人文教育能够建立作品与思维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一步一步提升自身的美术能力,使美术功底更加扎实。第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能够使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人文素养与对艺术的理解、对美术的理解和对作品的理解息息相关。将人文知识融入美术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体会美术的魅力,理解艺术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感受艺术中的创作力和想象力,促进审美能力的形成。
2初中美术课堂人文素养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和学生不重视美术教学。美术在初中阶段属于非考试科目,导致学生对它的关注度大大降低,教师的积极性下降。目前,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美术课堂教学,只介绍一些名画的作品来源,然后让学生临摹。这样的美术课堂导致师生缺乏交流,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单调无趣。其实,这样的美术课堂在初中比比皆是,不仅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连有效的美术课堂都无法实现。其次,美术教学中缺失人文素养。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仍停留在基础教学上,没有深层次地研究美术的内涵,在许多美术作品中都蕴含着人文素养和社会文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对绘画技巧进行教学,忽略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一幅出色的美术作品可以抒发情感,寄托思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人文素养教学和创新教学,没有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便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特绘画特点的效果。
3初中美术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策略
3.1融合社会、自然,提升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去享受美的生活。而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让中学生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了解美术教育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拘泥于美术教材的单调性,要让学生们能够从教材的内容出发去感受更多美的东西,教会他们更好地去辨别美、认识美、歌颂美,这样才更有利于中学生美感的提升。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对美的一种认知和提升为了能够让中学生拥有艺术的细胞,感受美术的魅力,笔者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在与大自然的亲切接触中,学生更能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好的事物。例如,在学习《自然的定格》时,笔者就带领他们走出教室,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领略山川河流的自然美。
这时的大自然才是美术教学中最好的教师,而学生们在与大自然各种美丽事物的交流中,也感受到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心性得到陶冶,而美育在学生身心的融合中实现了与德育的并举。
3.2样化教学,抒发个人情感
美育应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初中生处于情感丰富、表现欲极强,并渴望得到别人认可和鼓励的阶段。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对学生情感抒发及身心放松都至关重要。如在进行室外写生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在室内讲解教学目标和一些绘画技术要点;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写生,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和描绘物质世界,获得舒适感的同时,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感,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如在教学《静物写生》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静物照片,让学生欣赏照片,观察其中蕴含的美,从而得出主题;其次,教师要诱导学生思考讨论静物及静物化(专业知识);再次,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得出绘画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艺术展示厅等艺术气息浓厚的地方欣赏观察静物;最后,学生可以选择印象深刻的静物进行绘画,在实践中掌握写生的基本方法和构图知识。
3.3营造人文素养教学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要求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自由创作,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而不是单纯地模仿他人的作品。美术中的人文素养是学生把感情融入创作,利用所学技巧完成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基于实践活动,锻炼人文素养
美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带有明显实践特色的课程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是一种常态,将人文素养教学和常态化的美术实践联系起来,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对文化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漂亮的手工灯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对其中的人文情怀进行深刻感知与细心品味。在教学当中,教师可先借助语言讲解和电教媒体辅助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手工灯饰制作方法,促使学生在理论层面把握制作流程。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开展灯饰制作,并在传统纹样当中选择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图案,让学生深刻品味其中蕴藏的工匠精神,感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学生主动探寻传统文化,在实践当中接受人文熏陶。
3.5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表达的空间
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表达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加积极、自由的学习环境。例如在描绘春天美景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有关春天的美景图,接下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思想观念、创作手法,来制定不同的绘画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为以个人为单位,让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可以是几个人共同创作一幅春天的景色画卷,也可以是一个人独立完成某一景色的创作。绘画的内容不做过多限制,创作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学生更能有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将学习到的美术知识和人文信息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课堂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体会到真正的美,营造人文素养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表达空间,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政.浅析初中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7(65).
[2]陆春.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张俊英.谈美术教育如何与人文教育相结合[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