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高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宝龙外国语学校 518116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学科之一,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和系统性,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师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问题出发,研究数学内容,掌握数学知识,使其形成创新性、灵活性的思维能力,夯实文化基础,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更为严谨的知识系统。
关键词:小学教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内涵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深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被着重提出,为了达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各学龄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者付出努力进行探究,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培养方案和策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能力的培养是一段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探究之路仍需不断前行。
一、数学思维的特点及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思维,通俗理解即为数学的一般定论、公式或模型。数学思维能力,是通过运用已知的数学理论和观点,去认识、理解、解读事物及问题,并开展想象、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学习阶段处于知识习得的初期阶段,也是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一,数学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其二,数学思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促进学生身心、德行、体智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三,数学思维具有组织性和批判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数学猜想
由于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差异性较大,其思维发展的程度不尽相同,教师不能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而是要尊重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设置不同的数学猜想形式。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将猜想的标准设置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猜想发挥空间。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数学思维的猜想教学内容,以“观察、比较、分类”为过程,最终得到猜想的结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联想、实证、分析、总结”为过程,得到相应的猜想结果。当学生提出数学猜想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及时将课堂中的所有猜想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行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促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数学思维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授低年级数学知识时,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认知钟表》一课,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之前,预先观察家中墙上的钟表,看看钟表有什么特点,比较三个指针的长短,猜想三个指针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以及三个指针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在《认知钟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表达。如,“三个指针分别代表小时、分钟、秒。”“当钟表的三个指针中最长指针转一圈之后,中间长度的指针移动一小格。说明中间长度指针代表意义是长指针代表意义的60倍。”而后,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正确的知识结论,即“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的猜想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了钟表的工作规律,让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数学思维。
(二)提倡小组学习、团队合作
“小组学习”是目前小学课堂中普遍采用的一种高效课堂方法。小组学习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在知识的习得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样,将“小组学习”的方法引入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中去,能有效促进小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其一,基于小组同伴之间的平等地位,学生在小组中将更乐于沟通、更敢于表达,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其二,基于小组同伴之间的竞争意识,学生在小组中将更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向不同观点发出质疑,促进其辩证思考和总结归纳;其三,基于小组同伴之间的团队意识,学生之间形成合力,相互督促,促进整组学生的思维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恰当地选择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具,培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能力
多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用具之一,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小学数学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展现出来,利用图形表达文字信息,能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图形,学会用图形简化数学内容,形成形象化思维能力。例如,数学教师讲解“圆柱与圆锥”数学知识时,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圆柱与圆锥形成的过程,展示如何利用长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圆柱与圆锥,带领学生认识几何体,从圆柱与圆锥几何特征出发,讲解圆柱与圆锥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逐渐明确圆柱与圆锥各面的构成图形,认识到如何求解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具备形象化数学思维能力。
(四)组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能力
猜想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强化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组织猜想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延伸更多知识内容,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发散自身思维,从一个问题出发,猜想多个答案,自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探索问题的答案,形成灵活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除法”知识时,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提出问题:“小军家距离学校1570米,而小军4分钟走了444米,小军到学校还需要走几分钟?”并让学生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使学生从不同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灵活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有的学生提出解决方案1:“小军用4分钟走了444米,那么小军按照这个速度继续行走,也就是(1570-444)÷(444÷4)=10.14分”。有的学生提出解决方案2:“按照小军的速度,走完全程共需要时间:1570÷(444÷4)=14.14,再减去已经走完的4分钟,所以小军还需要走10.14分钟”。还有的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乘法知识,提出解决方案3:“把小军已经走过的444米看作一个整体,看总路程共包括多少个444米,计算出所需的时间,4×(1570÷444)=14.14分,减去已经走过的4分钟,小军还需走10.14分钟”。这样,学生能够调动灵活的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提出多种解决方法,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形成发散思维。
结束语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找到适宜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从问题中、生活中了解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0(91):56—57.
[2]梁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80.
[3]王宏平.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3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