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理论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王富麒
[导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贴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
        王富麒
        扬州市邗江区明月幼儿园万科分园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贴合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需通过生活经验的引入,直观呈现抽象知识,帮助幼儿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通过生活教育理论的渗透,教师可调动幼儿已有经验,使其融合新旧知识经验,加快幼儿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幼儿园美术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生活教育理论,切实提高美术教育质量
关键词:幼儿;生活化;美术教学
引言
        幼儿教育即是生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杜威亦强调“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幼儿对艺术有着天生的热情,很容易对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产生兴趣,儿童的生活与艺术是分不开的。陈鹤琴先生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由此可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在孩子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艺术生活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设生活化教育环境
        美术与现实生活存在紧密联系,只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即可充分挖掘生活化美术教育素材。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幼儿更加深刻地感知美术内容。以写生教学活动为例,教师需引导幼儿观察实际生活,并结合个人的想法和理解,大胆表达对事物的认识、情感等。例如,在以春天为主题的写生活动中,教师可改变教学场所,引导幼儿在户外写生。户外嫩绿的青草、温暖的微风、明媚的阳光等,可以给予幼儿直观的刺激,帮助幼儿深刻感知春天的美丽,进而促使其描绘出春天的景色。在实施活动之前,教师可鼓励幼儿分别用话语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景象。通过与幼儿对话交流,引导幼儿总结看到的春天的色彩、特征等,然后用画笔将其描绘出来。教师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追随兴趣,调整生活化材料
        材料是调动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重要因素。幼儿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材料的玩法或者有梯度地投放一些生活化的材料,鼓励幼儿尝试各种生活化的材料,开展新的活动。如:小班主题活动《车子叭叭叭》,在美工区第一次活动中,我给幼儿准备了彩色皱纹纸和小汽车的模板让幼儿用撕贴的形式装饰漂亮的汽车。第二次活动,我在颜料里放几颗玻璃珠,让幼儿把汽车的底图和小玻璃珠放在家长收集的衬衫盒里,玩滚珠画。幼儿换了好几种颜色的玻璃珠,滚出了五颜六色的小汽车。第三次活动时,幼儿把自己的喜欢的汽车都带到班级中,活动中他们也在一起分享、游戏。“大家想不想看看汽车轮子在纸上跳舞。”大家都好奇地说想。于是,我拿出颜料盒让幼儿在轮子上沾上颜料,在白纸上滚出漂亮的图案。第四阶段活动,幼儿利用节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材料自制“小汽车”,我让幼儿在美工区用颜料涂鸦进行装饰,幼儿拿着画笔认真地画车身、涂颜色。


三、借助多媒体通过主题活动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主题活动中的生活话题对幼儿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幼儿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形式。在进行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去体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幼儿提供感知和认识美的机会,并帮助幼儿借助美术的形式展现自我,从此带动幼儿将自身对美的感受融入到美术创作之中,同时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例如,在进行“我的家乡”主题活动时,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幼儿展示家乡的美丽的图片,让幼儿仔细欣赏、品味其中的特点,并用发言的形式,把自己的家乡讲述给大家听。让幼儿在欣赏了图片后能根据主题的发挥,创作出属于自己家乡的绘画作品。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下,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学到了绘画技巧,同时还增加了幼儿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走进大自然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说:我们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提出问题“美在哪里”,幼儿立刻热烈地讨论起来“:我觉得我家旁边的紫金湖绿绿的草地、蓝蓝的湖水很美丽。“”五颜六色的彩虹很漂亮。”“我的花裙子最漂亮。“”蝴蝶身上的花纹最美丽。”通过交流讨论,幼儿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各式各样,美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在森林公园秋游时,大班的幼儿仔细观赏各种植物的叶子,“老师,我找到的这片叶子像爱心”“这片叶子像扇子”“老师,你看这片叶子会扎手”“这片叶子是橙红色的”。每个孩子收集的叶子各不相同,幼儿把叶子带回班级,将叶子分类、压平保存,进行拼贴、拓印等创作活动。拼贴活动中,幼儿自由想象、随意拼摆、自主粘贴;拓印活动中,幼儿又大胆尝试,用滴流、滴洒颜料的方法做好背景,拓印叶子,体验叶子的美与趣。
五、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
        幼儿通过积累经验,能够逐渐发展艺术活动能力。教师需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充分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情趣,促使幼儿的审美体验得到丰富。在确定教学主题时,教师要将幼儿的性格特点、实际需求等纳入考虑范围,选择与幼儿生活较为贴近的教学内容,以有效唤醒幼儿的情感体验,深化幼儿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雨伞,雨伞上的图案往往较为丰富和优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以“美丽的伞”为主题的课程,鼓励幼儿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自主装饰雨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幼儿描述一些自己看到过的伞的特点,如伞的花纹、图案等。之后,幼儿依据脑海中浮现的形象,自主创作与实践,让雨伞变得更加美观。在幼儿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创作的初衷,这样的教学生活气息浓厚,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在分享交流活动中,能够互相碰撞思维,促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幼儿的美术教学要走进幼儿生活化的美术世界,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让幼儿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
参考文献
[1]张小雷.幼儿美术审美教育的生活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2):78-80.
[2]陈喜月.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试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216.
[3]黄晓芸.幼儿园综合美术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205-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