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析-----以老舍小说《断魂枪》及电影《叶问1》为例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9期   作者:张小娟
[导读]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种文化形式百花齐放。
        张小娟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摘要: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种文化形式百花齐放。影视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优秀的影视资源与语文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将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入语文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丰富的影视资源下获得更有价值的文学知识,得到更全面多样的文化熏陶,对语文教学来说更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和课堂教学多样化的探索与发展。本文以老舍的小说《断魂枪》和电影《叶问1》为例,立足小说《断魂枪》的教学活动展开,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具体探析将影视资源融入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途径。
        关键词:影视资源;语文教学;断魂枪;叶问1
        
        2015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倡导地方政府及电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保障未成年人观看电影的基本文化需求。因此,将影视资源融入教育教学计划,不仅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对优秀影视资源的肯定。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积极响应号召,分析辨别优秀的影视资源,寻找影视资源辅助教学的有效方法,将影视资源作为辅助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不断探索。
        一、将影视作品引入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大部分影视作品跟小说一样具有完整的主题思想、特定的时代背景、独立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方面都和文学作品类似,甚至有的电影作品直接来自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影视资源,可以改变主要按照教材或教参开展教学活动的传统模式,打破教材和教参内容的有限性,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理解更为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更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直观的画面观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二)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大学生都有过十多年传统语文学习活动经验,由于考试需要,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多以老师照本宣科讲授为主要手段,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已经逐渐消磨。电影与文学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途径,电影观看故事,具有视觉性和听觉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相较而言,电影更擅长于利用视觉、听觉传递思想。而文学作品作用于人的概念联想,通过文字符号启迪读者想象,以达到传达思想的目的。作为教育者可以有效利用影视资源与文学作品传递方式的差异性,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影视资源欣赏过程中,增进学生对课本与影视艺术之间关系的感性理解,同时可以引发教师与学生探讨名著改编、不同版本比较获得更深刻的欣赏体验。另外,在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课程学习灵活度较大,他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在课余观看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这种声像兼具的特点,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画面观看中,自然而然地跟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探究,在加深对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进而优化学习的效果。
 (三)丰富学习渠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思维被局限在教材、教师讲授和考试标准答案上,思维的自主创造力、想象力没有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对影视作品呈现出的情节、人物、思想产生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觉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语文学习,实现教育成果最大化。另外,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本质来讲,他们都是讲故事的手段,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在讲故事中得以体现,因此,很多影视作品都是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影视资源。影视资源辅助教学,可使教师简单枯燥地口述故事情节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变,使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因情节断裂带来的文本陌生感得到弥补,使学生能完整的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有更感性、亲近的认知。
        二、将电影《叶问1》引入小说《断魂枪》教育教学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以电影《叶问1》引入小说《断魂枪》为例。电影《叶问1》与《断魂枪》之间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大事件、相似的主题、相近的故事情节、类似的人物形象,正是因为存在这些相似相同的地方,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电影《叶问1》引入《断魂枪》教学,这就为电影《叶问1》引入小说《断魂枪》教育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外部条件。当前,多媒体设备已经在大中小学普及使用,国内外各类优质的影视资源也是层出不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影视资源库。有了普及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及海量的影视资源库,教师就可以在海量的影视资源库中自由选择符合语文教学目标的经典作品,为影视资源走进课堂、教师利用影视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硬性条件。
三、将电影《叶问1》引入到小说《断魂枪》教学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一)课前预习阶段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熟读小说《断魂枪》,并思考小说的时代背景、描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等几个问题。同时观看电影《叶问1》,写出电影的观后感,为与《断魂枪》比较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阶段
        1.介绍社会背景。以展现近代中国社会风貌的图片为导入,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为主题,组织同学就《断魂枪》与《叶问1》的社会背景的异同进行专题发言。

《断魂枪》中描绘的由于近代中国被列强侵入、八国联军侵华,“在西北一带未见过敌手的神枪沙子龙”不得不面对“龙旗的中国已不再神秘….枪口还冒着热气….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的现状,小说主人公沙子龙看似主动实为无奈地将镖局变成了客栈。社会的大变迁,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和改变,引发了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迷茫与痛苦。《叶问1》中日军侵华这一事件终结了功夫大师叶问“吃饭….睡觉….打功夫”与陪老婆孩子的悠闲富足的乡绅生活,不得不去做苦力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将《断魂枪》中社会背景与《叶问1》的社会背景变化做出对比,引入小说背景介绍。让同学们深刻领会时代变迁、社会变化之下人们不得不跟着变化的无奈与痛苦,为理解全文奠定基础。
        2.推进和理解故事情节。在教学中,结合电影《叶问1》围绕故事情节设置问题,让同学们在《断魂枪》和《叶问1》中找出故事情节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之处,以此加强学生小说及电影的故事情节的熟悉度。让学生精读小说《断魂枪》,弄清楚小说的几个主要故事情节:镖局变客栈、神枪沙子龙不教徒弟武艺、王三胜卖艺、王三胜与孙老者较量、孙老者挑战沙子龙、沙子龙不传五虎断魂枪、沙子龙月下耍刀等故事情节。将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与电影《叶问1》中的共同情节:叶问打拳、不传武艺、对待他人切磋的态度、面对社会变迁主人公的反应等情节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启发学生在相似的情节中对人物性格和形象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归纳出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点。由于电影时间较长、不利于整体播放,在同学们提前观看过电影《叶问1》的基础上,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采用片段式利用影视资源方法,节选其中符合教学任务要求的片断,有针对性地进行放映。
        3.对比归纳小说与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在观看影片和精读小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归纳。明确小说和电影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异同:沙子龙和叶问共同形象的武学大家、武艺精湛、孤芳自赏、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王三胜与金山找的共同形象是争强好胜、自私自利、对于社会的变迁无知无觉的不觉醒;孙老者与叶问的共同形象是武艺高强、热爱武术、坚守传统。面对时代的变革,沙子龙、叶问都成为“东方大梦不得不醒”的醒者,孙老者和王三胜仍然沉潜在“东方大梦”之中。
        4.对比总结深化小说与电影的主题思想。《断魂枪》的主题是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反映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沙子龙由风云一时走向失落,他理智地认清时代的发展,但精神上又对自己挚爱的东西有着无限的眷念。他的失落代表了在时代的碰撞中曾被历史赋予了极大价值的人的内心的失落,老舍借这一形象写出了落后民族“历史性的沉沦”。《叶问1》中叶问一开始过着衣食无忧、旁人尊敬羡慕、每天在家练拳、切磋、喝茶的幸福生活。日军侵华事件后,叶问一夜之间从天上掉到地下,家宅被占,每日为一日三餐发愁,迫于生计只能去挖煤。甚至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被打死、枪杀、妻子安全受到威胁,不得不利用自己曾经爱好的武术反抗、反击,将曾经坚定不传的咏春拳传授给棉花厂的工人。对比沙子龙与叶问两个人物形象,同样是面对时代的变迁,同样是无奈被动地适应现实,正是叶问将咏春拳传给工人的举动,对于《断魂枪》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补充,引发了我们不一样的思考。面对时代变迁,以五虎断魂枪、咏春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应该振奋起来,如果像沙子龙那样止于失落,就要永远被时代抛弃,沙子龙的悲剧就是敲起的警钟。对于传统文化、古老中国我们应该有忧患、有眷恋、有某些层面的摒弃,但不是完完全全的否定和抛弃,我们需要学习新的事物,但也需要像孙老者一样坚定地继承和发扬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往前发展的根。
        (三)课后思考练习阶段
        围绕课后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形成自我认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提升培育。通过《断魂枪》和《叶问1》的对比学习,培养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感知能力,开辟学生对于重要问题的理解角度深度。使学生观影过程中,既感受到人物的独特魅力,又能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在深刻体会沙子龙为什么最终没有与孙老者交手、为什么始终不传“断魂枪”、断魂枪的“魂”在哪里等重点问题的同时,能够比较叶问的“传”与沙子龙的“不传”,形成他们对于沙子龙不传“断魂枪”的客观看法,引发学生对于该不该传五虎断魂枪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独立的认识。
        有效的阅读不仅是想当然的理解,更是与文本的深层对话,而对话的有效形成,需要阅读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文化的更替发展及文化差异,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含义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本来的词义已不为人知,常常出现误读。例如《礼运大同篇》中“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观”指的是宗庙门外两旁的楼,这种建筑形式已不多见于现代社会,学生没有相关经验积累,缺乏清晰概念。老师在讲解“观”时,有图片及影视视频的支撑,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获得感性认知。又如《阿房宫赋》中“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很多学生对于“勾心斗角”的理解想当然地停留在形容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相处状态上,往往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建筑形式,对于理解阿房宫建筑精巧而繁胜存在困难。当教师在讲授时插入一段表现“勾心斗角”古建筑视频给学生播放时,学生可以具体直观看到古建筑的“勾心”“斗角”,不仅使学生有感性认知,也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热情。所以,对于新时代的教育者,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制作、利用影视资源和视频短片,为教学所用,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修倜、李显杰 . 电影媒介与艺术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宋家玲、李小丽 . 影视美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3]魏天无 . 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J].中文信息,2004(000)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