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平
广东省汕尾市教师发展中心 516600
摘要:“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让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教学素养承受着非常严峻的挑战,教师能否及时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扭转出来,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是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教学素养的全面检测。本文我们就根据“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提升培训效果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策略
如今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当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说颠覆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结合互联网教学优势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为了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掌握正确的培训方法就能够提高教师的信息教学素养,构建一支现代化的师资力量队伍,有效推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问题
(一)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仍然以任务教学形式为主,也就是规定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并取得相应的学时,虽然这种培训方式能够短时间内增加教师的学习量,但是却不能兼顾不同教师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最终导致培训资源出现浪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浓厚的多元意愿,除此以外,现有的培训资源无法有效与教师真实的培训意愿匹配到一起,具有非常明显的错位现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存在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千篇一律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无法满足教师的实际学习需求,导致培训效果始终不能尽如人意。
(二)学科教师参加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当前培训内容的设计情况来分析,整个培训内容大多都是按照系统的理念设计的,内容的渗透面与渗透性上有着良好的体现,但从培训内容的细节与实施过程来分析,与实践指导具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笼统的培训内容大多只注重软件的操作流程和功能介绍,没有为教师提供实际教学应用的案例;其次,学科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中感到培训形式非常单一,缺乏对培训过程中的情境设计,甚至导致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到一起;最后,培训内容大大脱离了教学内容,由于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设计,不能更好的兼顾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导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培训奖励机制没有得到健全是重要原因。首先,开展培训的指导教师没有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有效的鼓励,导致很多教师参与培训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学习信心;其次,校园对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学习结果缺少考评机制,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积极性来配合指导教师完成培训工作,不能得到教学素养的有效提升;最后,当中小学教师完成培训后没有在正当认证机制来获得认可,当前培训机构的普遍做法是只要参加培训学习就能拿到结业证书,导致很多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策略
(一)以模块化思想指导培训系统化设计
模块化思想指导培训系统化设计能够满足教师差异化发展的信息需求,模块化课程设计能够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培训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不同技能点的培训模块组成,每一个培训模块设计的技能点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和公共性,这些模块将人的能力和特定的设备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信息教学素养。课程模块之间是有机组合的良性关系,模块之间保持着内容方面的独立性,模块之间的良性连接能够构成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块化思维设计的培训内容具有超前的培训价值。模块化课程满足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差异化需求,不同城市和不同需求的培训主体能够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定制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培训课程能兼顾培训质量与培训效率。模块化培训课程要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内容及时吸纳,具有发展潜力并受到教师欢迎的内容要深度加工,在自身灵活性设计和自由系统化组合的特点方面满足培训要求。总之,模块化思想指导下的培训课程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资源使用率,推动了培训水平的提升。
(二)培训内容与学科差异匹配
培训对象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导致培训工作的开展要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进行,以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具体过程来分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学情境当中的具体能力,潜移默化地与定向培养结合而成的能力,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灵活组成所学知识内容,这种能力培训应采用学员集中培训加网络开发培训,通过线上与线下培训的资源整合来推动培训质量的提升,两种方式体现了两大思想:首先是网络培训结合实体培训,在工作情境当中强调能力提升,也在网络环境当中强调开放式的交流互动。其次是将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融合到一起,鼓励学员在课余时间能够有目的地开展自主学习,也强调学员在自我管理下进行广泛的学习,这种交叉互动式的培训学习理念充分体现着“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能力形成规律,也有效兼顾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在以往的开放式网络培训当中,学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定制培训内容,随时随刻的向培训教师进行在线提问,整个培训过程教师的话语权得到了关注与尊重。
(三)健全教师培训激励机制
要想提高教学培训的有效性,就要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具体效果,而要想落实这一发展目标,需要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协同完成。首先,培训机构应对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价,并为他们颁发相应的证书;其次,校园要对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公正的考评,考评结果优良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他们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优化当中;最后,培训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中小学教师能够提升教学素养,而学有所得并学有所用是培训的重要目标,只有能够将培训学习工作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够促进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
中小学教师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积极有效地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楷平.“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分析[J].教书育人,2021(02):56-58.
[2]罗钰雅,李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再培养研究[J].才智,2019(3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