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二中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阿克苏地区 842000
摘要:学案导学模式是现代课堂深受青睐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编制合理的学案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情景,通过独立探索解答疑惑,找到高效学习方法。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将学案导学模式应用于生物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创立适宜自己的学习体系,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所以,要从学案导学内容、学案导学程序等方面着手,将其有效应用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取得鲜明发展成效。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各个学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发生转变,同样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愈加明显,为不断地适应教育环境,创新的教学方法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案导学模式由此应用而生,它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活动,在缩减教师讲授时间的同时,给予学生全面参与、互动质疑的机会,以此提升学习质量。就当下来说,这一教学模式既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同时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将其与生物学科特征结合,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一、编制合理学案导学内容,做好充分教学准备
编写学案是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基础,教师要参照生物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状况来编写。因为高中生物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容,要求应用多样性的认知方式,那么要引入不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生物现象;其次,在编制学案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不能忽视接收效果,要使知识间可以交互渗透,使学生在探索中可以提升对信息的感悟和归纳能力[1]。另外,在导学案内容的编写上需要进行转化,形成动态、丰富且生动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降低知识难度,在独立学习中建构完整的思维认知。
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这一内容时,关于导学案的制作,教师需要补充丰富的资料,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阐述,拓展学生的生物认知观念,使其明确“现代科学技术中许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而反过来,多学科交叉运用,同样会促进学科的发展”。唤起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其懂得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师生、同伴交流中利用他人闪光的思想在交流与撞击中深化个人的学科思维。同时,在认识DNA分子结构时,教师要在导学案中出示DNA模型情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进行归纳,深刻掌握具体的结构。
二、开展具体学案导学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生物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除了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同时又注重应用与创造能力的考查,比如实验探究、图表信息分析、总结归纳等。那么生物教学中对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将渗入具体的导学过程中,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其能够借助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理解生物知识和现象;另一方面明确教学要求,比如尽可能用“记住”“说出”“完成”等字眼,去除“理解”“了解”等模糊的要求。
同时,整个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表达,以小组协作等方式培养生物学习能力[2]。
例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中,当教师在完成学案的编写后,要与具体的生物教学环节整合,将其落实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以学案来指导学生预习,初步对神经调节、反射弧等内容建立知识体验和认知框架,为课堂深入探究奠定良好基础;其次,课堂中就学生掌握的预习知识创设启发性问题或者其他教学情景,比如提出“人体的神经系统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等问题。指导学生整合预习内容和自主学习经验展开探索。所包含的环节有自主选择可行学习方法、自主完成部分知识、分组讨论交流、教师精讲释疑、巩固应用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最后则要通过学案指导来帮助学生完成课后复习和作业,进一步巩固生物知识。
三、设计多样学案导学程序,全面培养生物素养
为了更好地通过学案导学模式增强高中生物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程序。首先,运用诱导模式。通常学生在生物学案指导下会对知识建立自我认知,那么就此基础上可以借助提问或者探讨的方式来解决共性化的问题,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运用有限时间来解决个别学生的疑惑。然后再借助归纳和练习两个环节来指导学生得出规律性结论,巩固并且加深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其次,采用开放化的学案导学方法。生物具有实践性质,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实验和研究来解决问题,那么可以在单元复习课中应用开放导学程序,使学生通过经历质疑、探究、总结和应用的过程来实践,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精神,以批判质疑探究问题,建构深刻的知识体系;另外则可以利用技能式的学案导学程序[3]。教师提出具体的生物问题,详细地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而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这一思维技巧,相应呈现理解和认知上的不足,然后师生共同组织评价反馈活动,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可以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化的导学程序,将癌变的知识与分化合并成一个章节,进而指导学生讨论,最终在探究和总结中明确癌细胞的特征与致癌因子,并且在脑海中建构恶性肿瘤的防治认知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从而自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运用技能式的学案导学程序,增加实验探究和技能训练活动,使其可以更准确地解释生物现象,在数据分析中认识细胞的寿命与分裂能力间的关系。
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内容,为教学做好充足准备。具体指导中,将学案找到应用在预习、课堂以及课后复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生物知识。同时,引入多类型的学案导学程序,以此丰富学习过程,使学生拥有灵活的生物思维,有效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扎彦彩.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9(26):130.
[2]龚建坤.高中生物“学案导学”模式应用思考[J].华夏教师,2019(24):61.
[3]林鹏.学案导学——生物课堂教改理念的体现[J].中国高新区,2018(13):143.
[4]彭爱一.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运用研究[J].才智,2017(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