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驰
成都市简阳市老龙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641416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框架体系,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养成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并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信息查找,分析,评价的综合能力为教学情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培养与引导.(【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力发展
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进入了如火如荼的信息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认识到计算机就像我们中国的造纸术一样,对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主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作为一名一线的信息技术老师,对七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如何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一)以学生为本,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结构安排上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注重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知识实际、情感实际、认知规律来设计知识点的学习顺序。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信息技术的课程和语文数学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数学的知识点环环相扣,没有前面的基础作铺垫,后面的内容就无法学习。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打乱顺序,但信息技术课有所不同,总体内容呈模块化分布,特别是其中介绍具体应用软件的内容,其位置的前后顺序可调整的灵活性就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视情况而定,以使内容的安排、讲解操作顺序更有利教学实际。比如教材第一部分“信息与信息社会”。其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计算机的组成等内容我都把它调整到了后面的各个单元。把一些理论知识夹杂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予以解决,比如在开机之前认识一下计算机的组成;在文字训练时,输入一段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总之,不要单纯的讲解理论,把理论教学贯穿于上机操作中,一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避免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以应用为主,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内容
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产生作品的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涉及到的事例,尽可能地选择学生熟悉的,或来自其他学科中的内容,目的是强调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比如我在第二部分“常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及操作”中,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了解“WPS表格”的功能与特点——设计电子表格——录入并编辑数据——加工与处理数据4个任务,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下达任务的趣味性,我以中学生非学习型上网时长作为数据的背景,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加工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会发现班级每天非学习型上网时长在各个时间段所占的比例。不仅给学生以警醒,同时也体现了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以易学为前提,对学生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以前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材的翻版,或是微软软件的应用培训,不能体现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的区别,一翻开书就是计算机知识与操作界面,让不少教师产生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印象。然而如今的信息技术课本内容设计合理,完全符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教材真正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任务与学生学习的实际生活区联系起来,并实现了学科的整合。
选入教材的内容应用适应发展潮流,具有先进性。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有的已经会熟练操作鼠标了;有的打字水平已经比较高了;有的会上网查资料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老师,我们总不能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一堂课无所事事,学习困难的同学又望尘莫及吧。所以信息技术课因材施教就很重要了。
同时,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我在讲解计算机中画图软件的使用时,选择了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讲解了画图软件的开启与关闭,工具栏中的铅笔、铅笔、颜料盒、刷子、橡皮擦、颜料桶、喷枪、加入文字等工具的使用后,我下达了“开启画图软件画一幅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图画”的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多合作多交流,遇到困难可相互讨论,也可问老师,还可打开文件“c:\windows画图软件的使用”。
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带动落伍的同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而且这种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同学都可以做,都可以尽情的发挥,都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时我也会对不同的学生下达不同的任务。分层次指导,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甚至更多的任务。这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教师也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创设平等互动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课程。但是我们的老师基本上本着“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如果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很多初中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上着上着就觉得没意思,很枯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了。其实,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并不容易,教师应该多应用新鲜、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来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部学习动机。比如教材第一部分“信息与信息社会”。在讲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时,我根据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个性特征、思维方式、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存在差异,但对于计算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较强的好奇心,接收新鲜事物速度快;对计算机病毒有一定的模糊的认识,他们的好奇心、病毒存在的普遍性及病毒破坏的严重性会促使他们积极的对计算机病毒做更深入的了解。我通过模拟病毒发生情况的资源光盘,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清除的基本方法,体会在计算机中清除病毒的愉悦。自觉养成关注信息安全、遵守信息道德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前瞻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学习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中,关于人工智能那一小节,可以上学生大胆的设想,因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未来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大胆想象,写一篇《我的未来生活》的文章,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允许他们犯错误,在纠正错误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手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让学生会学、乐学。比如在第三章《走进Python的世界》这一章的教学中,我原本以为编程和Python语言对学生来说很难,而且信息技术每周只有两节课,要把学生讲懂很难,可没想到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发现有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程序的执行方式记忆很快,也能熟练地设计程序。只不过在具体的课堂中教师要少讲原理,多让学生进行编写程序的实践性操作;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游戏性的、绘画类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比如吃甜甜圈、点亮小灯、会
走的小乌龟等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好的创造力都是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作为教师要明确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注意处理好学习任务和学生兴趣的关系,教师须运用能使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重视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始终坚持以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为中心,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1)
[1]乔玉海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