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董美丽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联系实际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董美丽   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倘塘村完小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联系实际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其次分析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6-218-01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加深入的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加深学生对于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但是目前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不到位,没有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为此本文将结合一些实际的教学经验和感受,小议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长远的发展。
        一、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
        (一)审题能力淡薄
        很多小学生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往往容易出现审题错误,导致做错题。在对概念的理解上出现偏差,理解不清楚。同时也不能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句,有句话说的好:“差之毫厘,缪之千里,”这充分体现了在审题时不认真的现象,导致成绩差距大。还有的是因为作业压力大导致心悸浮躁,意志力也较差,难以安定心神,为了完成作业,草草了事的做题,这都是审题能力薄弱的现状,导致问题解决能力不佳。
        (二)计算能力基础差
        小学高年段的数学计算能力基本稳定,但是由于一部分学生在低年级没有很好的打下基础,导致解题能力差。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能正确的列出算式,但答案却算不对。
        (三)刻板的思维模式
        小学高年级数学主要也是以问题解决能力为主的题型,他们做多了同一类型的题目,久而久之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不会变通转换思维,在某一写题型中形成了“刻板思维”。在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创新,限制了他们的数学素养的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是审题。学生不能顺利且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充分的审题准备和良好的审题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的表面信息入手,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再寻找已知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找到有效数学信息的数量关系,达到正确理解题意,为之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例如,“小数乘法"单元中,计算“月球到地球距离"的例题,要求学生运用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为真正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信息奠定基础。其中,“地球直径是1.28万千米,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则是地球直径的30倍"提供了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并讲一讲他们从这句话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草稿纸上列出对应的数量关系,即“地球直径×3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在此基础之上,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的处理从而获得明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进行延伸,鼓励学生提问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将问题不断的延伸。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对教师所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延伸,然后引出新的问题并大胆的提出来,在这样的教学氛围要比单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用的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并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
        现在很多数学练习题中都有用不同方法解题的要求,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创新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另外,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很大,智力水平也有着很大差异,在年级不断升高的同时,学生们不断积累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所以针对相同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答,尤其是在解答应用问题时,解答数学问题的方式更多样。
        (四)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如在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带来长、正方体的物体或容器,以及小石块、萝卜、橡皮泥等不规则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能测量并计算出哪些物体的体积或容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能利用正方体的容器、水和直尺,想办法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吗?通过这样的实践应用,自主探索,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也是数学新课标的教学重点,需要引起广泛教学人员的关注。老师自身要不断追求进步,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联系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感受数学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文.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2021(20):89-90.
[2]赵丽.浅谈互教互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J].学周刊,2021(20):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