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的农村土地管理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7月   作者:周万海
[导读]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具体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以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性社会转变的过程。据相关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在城镇化中,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确保城镇化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之所在。

广西南宁天海测绘科技有限公司身份证号码:4501211982******4   周万海

摘要: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具体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以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性社会转变的过程。据相关统计数据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在城镇化中,土地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是确保城镇化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之所在。正因如此,使得土地管理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因此,本文就土地管理在城镇化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土地管理;城镇化;问题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引导,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中。但是在这个发展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况且对于城镇化发现而言,土地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因而城镇化和土地资源管理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虽然近年来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也凸显出了土地矛盾的增加,从这个角度而言目前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对于土地的管理还是呈现出不协调的问题。如果没有较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进行指导和规范,不仅会影响到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同时还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所以就需要有效提高对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通过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来有效提高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1城镇化进程土地管理影响因素
        1.1建设用地规划利用问题
        从国内各大城市开展城镇化工作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以主城区作为中心区域,以此作为基础,使城市空间逐步向四周延伸。虽然这种做法能够使主城区在城镇化中的优势得以显现,但却容易导致用地与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发生。不仅如此,村、镇的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变得较为混乱,由此影响了土地配置及用途,致使土地利用呈现出极不合理的现象。比如闲置用地数量大、土地利用效率低等等。不合理土地的使用,将会造成大量建设项目荒废,如生产厂房、工业园区、房屋建筑等等[1],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还浪费了土地资源,城镇化进程随之受到影响。
        1.2集体土地权不明确
        在土地制度的建立之初,国家虽然向广大基层群众分发了土地资源,让其能够自给自足,但是在分发土地时,并未明确指出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只是规定广大基层群众仅具有使用权,导致形成了土地产权不明确的情况,也为城镇化建设过程基层群众利益受损埋下了隐患。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征收土地资源,将耕地改造成为建筑用地或者工业用地,那么此时基层群众就会丧失使用权,多数情况下,政府机关会给予被征收群众经济补偿,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如果政府进行强制性的征收,那么土地会被强制征收,会对群众造成经济损失。另外,一旦出现强制征收情况,基层群体会根据情况选举代表进行处理,但是由于基层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完善的法律思想,导致维权不当。
        1.3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机制是目前较为妥善的土地管理措施,如果基层群众没有继续种植意愿,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将土地转让与承包商继续耕种,但是就目前看来,我国的土地流转机制有着不完善的现象,导致在少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性,如在土地的转让过程中,部分承包商以基层群众的法律知识较浅而造成合同内容表述不详,在后期出现问题后,优势会倒向承包商,伤害了基层农民的利益;其次,大部分农村可以根据承包商的承包范围进行集体承包,但是需要村民大会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但依然出现了个别基层群体私自承包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流转机制的不完善,缺少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2城镇化进程土地管理优化措施
        2.1建设用地规划利用
        2.1.1调节比例
        从本质的角度上讲,城镇化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应当用战略的眼光看待这项工程,并将重点放在结构和比例的优化上,对区域内建设用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建设用地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和成本,以及后续的规划等等,据此对城镇化的发展空间进行逐步拓宽,从而解决用地矛盾,实现建设用地集约化的目标。在对建设用地的比例进行调节时,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城镇化需求为依托,结合相关的规划指标,遵循合理可行的原则,编制建设用地规划,加大农村与建设用地的审查和管理力度,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征地方案,使建设用地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2.1.2科学规划
        要始终将城镇化当作一项重要的工程项目进行建设,在实际建设中,应当确保建设用地规划利用的科学性,通过系统评估,对基本设施进行合理分配,并将经济、生态以及文化等结构,全部纳入的规划当中,借此来促进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对农村土地的利用方针进行确定,以国家建设方针作为立足点,实现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土地管理问题的调整,拓宽规划空间,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要保证建设用地的平衡性,对建设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使耕地、农田与建设用地的面积保持平衡。
        2.2明确土地所有权
        首先,需要明确土地所有权。前文中提到过,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划分不明确,造成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威胁到了基层农民的切身利益,背离了城镇化的初衷,所以,当前我国应当完善土地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为城镇化建设、农民切身利益等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在制度的完善过程中,还需要将土地的多种权利进行分离,如承包权、所有权、经营权等,权利的分离可以有效地防止个别承包商曲解合同条款,危害群众利益,另外,权利的分离还能够有效制约土地的非法承包或出售,确保土地的安全。
        2.3征收补偿优化
        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在征收土地后,会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以确保农村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同时要提高对土地征收过程的监督力度,使土地征收法治化,对每一次、每一块土地进行征收时,均要详细记录在册,形成档案化。另外,还要使土地征收透明化,在过去,个别官员为了本身的私人利益,利用广大群众的不知情以及法律的空缺,满足了个人利益,伤害了群众利益,所以,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出现,应当加强监督,实行透明化,让广大群众能够对其监督。
        2.4流转机制完善
        流转机制不完善造成了土地私自出售、承包情况的出现,为土地管理、城镇化加快形成了较大的阻碍,且土地流转机制也是城镇化、土地再分配的一种过渡机制,所以,在未来的土地改革过程中,应当根据国情的变化,制定针对性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并对其加强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2.5优化城镇用地结构
        城镇发展是为了向人们提供更多便利的,所以在对城镇用地进行安排的时候应该立足于宜居、宜业和宜商的角度来对其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进行优化和提升。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对其功能区进行科学化的安排,也才能够提升用地结构使用的有效性。所以在进行用地结构安排的时候一方面需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限制对于新区和新城的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对于土地的无端浪费,同时还能够推动城镇化产业发展出现高端化的趋势。当然在对于城镇用地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当中,在保证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医疗和教育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要保证适当的耕地、湿地以及林地的比例。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城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
        结语
        综上,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城镇化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有效举措之一。在城镇化中,土地管理问题相对比较突出,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此,应当全面分析城镇化中的土地管理问题,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处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军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法律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8(11):70-71.
[2]李欢欢.试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流转[J].山西农经,2018(17):51-53.
[3]郑伟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8(36):149.
[4]张璐.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7(13):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