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 刘海红

发表时间:2021/7/2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7月   作者:刘海红
[导读]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建设海绵城市理念是目前主要发展趋势。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中,合理、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规划设计海绵城市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广西灵川县自然资源规划测绘院 刘海红   541200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建设海绵城市理念是目前主要发展趋势。在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中,合理、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是规划设计海绵城市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界定了绿色生态城区和海绵城市的定义,对海绵城市的规划思路展开了分析,以期为完善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实践建设
        引言
        根据2020年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内容,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将有限的雨水保留下来,建设“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海绵体。要加大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发掘地区“海绵体”的规划资源,全面调动城市绿化、道路、管网等设施,形成海绵城市网络结构,凸显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与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径流污染及水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1海绵城市设计内涵和意义
        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雨洪不再是灾害,而是重要的水资源。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
        相比较传统的排水系统和内涝设施设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适合的城市内涝模型,结合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变化引起的降雨条件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进行风险评估,并预测地表可能产生暴雨灾害的区域,同时技术人员可依据分析结果针对高风险区域提出有效改善措施,对帮助海绵城市建设提供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针对城市内涝问题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渗”指雨水下渗减排,透水铺装;“滞”指雨水滞留,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蓄”指雨水蓄存,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净”指雨水净化,控制水环境质量;“用”指雨水收集回收利用;排:超标雨水溢流至排水系统。
        2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2.1城市规划因地制宜
        由于各城市情况不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根据城市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多用于解决城市内水资源紧张问题,然而各个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所走的建设规划道路也不相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构建针对城市特色的水资源体系。发挥城市优势,杜绝照搬照套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
        2.2定量与定性规划相结合
        目前海绵城市设计大多体现在定性规划设计方面,如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计的选择,绿地植被的选择等。但有时这些定性探讨不足以支撑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践行,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准确执行。现阶段借助MIKE系列软件对河道及城市管网系统进行模拟,水文的定量分析已经比较成熟,其中包括:各地块设计的最大降雨量及流向;在多种拟定“海绵城市”方案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择优评价方案可行性;在数值模拟的指导下做具体的城市规划个性化设计。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建设需要定量与定性规划相结合。
        3城市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实践建设
        3.1明确水资源需求
        要想形成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就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地区城市的水资源需求进行设计,调整城市的蓄水能力与调节能力,保证城市蓄水恰好满足循环的需求,避免蓄水量过多或者过少影响城市自然水循环的健康指数。


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工作人员考虑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生态环境、降水情况、洪涝特点等综合因素,根据城市发展情况、人民生活需求,综合评估城市的内涝风险、防洪情况、旱灾风险等,从而得到海绵城市设计指数,有目的、有方向地展开设计与规划。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中“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若地区年径流量控制量≥79%、防洪标准为近期50年(远期100年),水质标准为III类,SS去除率≥30%,雨水资源利用率≥1.5%,则此时可以根据城市管网现状、自然水系、地形走向等因素,构建SWMM模型,明确划分城市自然水循环分区,评估各个分区,之后提出满足不同分区条件与需求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提升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发展性。
        3.2雨水径流水质管理生态系统
        近年来影响人民生活的水安全问题除了“水资源短缺”以外,主要体现为水污染问题,即水质不达标。经调研发现,大多城市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有:水动力不足,流水不畅,污染物堆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雨水与污水同流,没有分流设施,造成雨水无法利用;生活垃圾、农田、禽畜养殖等城市点源、面源污染较多,很多地方不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针对国内城市特点,如何削减城市面源污染,做好源头减排,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需求。
        基于以上水质恶化的原因,从工程角度可采用“雨污分流”的降排水方案,保证雨水不会被污水污染,减轻净化水质的压力;采用“控源截污”,从源头截断污染源,控制点源、面源污染排放问题;采用“绿色、灰色”相结合的方式,将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计紧密结合起来,优化城市空间,保护城区生态环境,丰富绿地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科学院的王浩院士曾说过:“污染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营养物。”氨、氮、磷等直接排入水体可能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体污染,但如果随地表径流进入绿地设施,就能成为绿地植被需要的营养物质。常见的绿地措施主要包含: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植物缓冲带、透水铺装、植草沟等,主要起收集、输送雨水至下沉绿地和湖体中的作用,不同种类生物之间达到一种生物系统的平衡状态,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在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性要求下,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也正是对城市雨水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3道路规划完善
        工业化发展不断向前,带来的环境隐患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水污染为各类污染中最为显著,为解决城市洪水问题减轻污染压力,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道路在城市水径中占比较多,是造成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交通物流行业要求逐渐提高,城市规划应在确保交通正常运行下进行,道路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采取凹式绿化带建设,通过绿化将雨水排入地下减少路面积水,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绿化带的合理运用不会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直接将雨水汇入地下,合理利用城市内水系统进行水质提升,增加雨水循环使用率。
        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水循环环境的关键措施。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把握规划设计核心——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分别从城市景观工程、城市道路网、城市地下管网等角度入手,调动各个部门展开联合设计,形成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网络体系。之后,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推进绿地雨水循环系统、水系网络结构、城市道路建设进程,有效提升各方面建设的综合效益,在最大程度上强化海绵城市影响力,从而凸显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吕媛媛.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分析[J].海河水利,2020(5):25-26.
[2]许可,郭迎新,吕梅,赵晨辰.对完善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体系的思考[J].中国给水排水,2020,36(12):1-7.
[3]刘斌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24):100-101.
[4]汪素平.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31):82-83.
作者简介:刘海红(1986-)女,汉族,广西平南人,本科,主要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