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初中历史教学新方略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陈佩琼
[导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需要助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陈佩琼
        福建省安溪第十二中学 362412
        摘  要: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教育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需要助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用于促使其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在生活当中,这自然要求教师寻找到更为新颖的教学方法,用于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高度,为学生的深度成长提供铺垫。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重点展现出学生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提升自我,强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将会重点探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初中历史教学新方略,以求能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新方略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仅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背诵有关知识点即可应付各种考试,所以教师通常也比较依赖“灌输式”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但是此种教学行为却导致许多学生难以认识到历史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历史学习对于自己的成长来讲,并无过多帮助。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现代社会政治制度均是经历长时间调整才形成的,所以有效学习历史知识不仅是为应付考试,更多的是知晓明确人类社会的发展情况,因而便衍生出历史核心素养的观念,旨在要求学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历史知识储备,传承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贡献出力量。
一、回归生活,助力学生唯物观形成
        虽然历史课程所记录的均是曾经的人类社会,但是这却并非是说其对未来没有任何帮助,相反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审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思索未来,简单来讲,历史对于人类社会来讲,是具备相应的启示作用的,如果可以全方位地掌控分析历史学科的内在规律,则能够更为清晰有效地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内在发展需求,由此形成长远的理想信念,助力学生形成完整的唯物史观。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衔接学生的日常生活,旨在实现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相互契合,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审视相应问题并予以解决,使学生更好地总结分析各种历史教训。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海峡两岸的交往》的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我国大陆和我国台湾的交往政策,通过此种时事资料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并确定海峡两岸的具体交往情况,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对于台湾回归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认真地总结分析我国领导人在促进两岸交往、促进台湾回归所作出的努力等,以此来让学生更为清晰具体地认识到每个历史时刻对于现代人的影响。这样便可以行之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唯物史观,同时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足够完整的家国情怀。
二、角色扮演,助力学生爱国精神形成
        对于学生来讲,历史知识的学习总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失去学习积极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针对性地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历史知识的凝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更为深入地感悟历史事件,此举可以帮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有效地领会历史人物的心情,从而对历史人物形成更为深刻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鸦片战争》当中的“虎门销烟”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将课堂探索的机会全部交付给学生群体,让学生自己扮演林则徐,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当中,亲自去体会并且感悟历史事件,通过对虎门销烟历史事件的重视,学生不仅能够明确事件的前因后果,同时还能够精准地领会到相关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学生在扮演的时候,将会更为清晰地理解认识到帝国列强对于中国的侵害,明白封建势力的薄弱之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国家危难之时,总是会有人愿意挺身而出,不惧各种势力威胁,更不惧怕困难,学生通过对林则徐的扮演,可以有效地形成相应的爱国精神,这对于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讲,是有弊无利的。
三、渗透德育,助力学生自豪感的形成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德育教育始终是不容忽略的环节,其从属于历史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几乎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导致学生难以在历史学科中获得精神成长。而在核心素养的深层次支撑下,教师需要让学生利用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和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还需要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认识,避免今后重蹈覆辙。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积极地渗透融合德育教育,切实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传统认知能力的提升带来帮助,使其形成更为完整的文化自信。
        客观来讲,历史学科当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是相当丰富的,此类历史材料均可以优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能够助力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促进其形成完整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据调查,调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地区的人民生活的变化情况,通过此种历史调查,学生能够充分明确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思想也越发自由,而这则能够让学生产生充足的自豪感,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形成高尚的德行信念,渴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施展自己的抱负,盼望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祖国为之骄傲的栋梁之才,承担起为祖国奉献的责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的崭新背景下,为切实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其深层次成长需要,教师要必要积极地更改优化教学策略,重点展现出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促进古今史实的有效融合,并积极地寻找到二者的共同之处,而后充分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任务。整个过程中寻找切入点,引领学生思考历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的密切关联,为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钱菲.基于核心素养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1):51+53.
         [2]田红彩.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04):53-57.
         [3]许龙英.浅析初中历史中爱国教育现状及策略[J].家长,2019(18):132-133.
         [4]张金平.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9(03):28-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