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光
陆丰市碣石镇第五中学 516545
【摘要】:“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学校是一个给学生传输知识的地方,但又不仅限于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成为一个高品德的人。学校和教师需要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强德育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和品德的相关教育。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也需要讲求一定的实效性,保障学生有效地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要求。只有真正做到合理有效地落实德育工作,才能促进农村初中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初中德育工作;思考
引言
学校制度文化的变革是德育管理中的深层次改革,是德育管理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的。因此,制度文化的有效实施,正是学校德育管理特色形成的过程。
一、对学校德育制度管理的反思
制度管理是用来管人的,要突出制度管理的外在性和强制性。学校德育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多半是学校德育处决定的,这样的德育管理制度难以真正影响学生。因此,制度管理以“管住”学生、不让学生出事为目标,这容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但制度管理又不能没有,“不立规矩,不成方圆”。如何避免制度管理的弱点,减少制度管理的外在性和强制性,更加突出制度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激励功能?学校从制度文化出发,努力营造自主自由的德育氛围,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德育制度文化管理。
二、影响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当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经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经济多元化会引发价值多元化,虽然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尤其是拜金主义思想的传播,不仅仅在社会与市场,也波及到了教育领域,诚信危机和道德问题与日俱增,我国已有的德育体制受到一定的冲击,就会更多地暴露一些弊端。社会日益进步、空前发展,而教师还要进行过于规范的传统道德评价。因此,当一些与传统道德观念不同的观念产生时,青少年很难做到有效地区分和研判。农村初中生如果无法有效判断是非曲折,就会使道德观念模糊不清,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然也会受到冲击。
(二)农村初中德育方式过于形式化和单一化
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初中,德育往往过于形式化或者表面化,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效果。例如,在农村学校成立一些德育处、德育分组和设定德育管理人等,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涉及基础的德育内容,德育工作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也不具备时代的发展特点,因而费劲心思却收效甚微。形式化、单一化的德育对农村初中生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必要,自然也收不到相应的效果。
(三)农村初中生的家庭因素影响
当前的农村初中生更容易受到一些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家庭成员,家庭是德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德育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村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过于呆板,重男轻女、棍棒教育、过分溺爱,这些都极易导致孩子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产生偏差。
三、核心素养的农村初中德育工作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观念
对当代的农村初中生而言,他们非常需要教师和家长及时帮助其树立正确德育观念,并不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导向,以免学生由于一些社会不良因素而误入歧途。时代的变化引起网络的快速发展,这种变化也极易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虽说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一定的实时信息,但其中也存在着信息阴暗复杂的缺点。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网络的辅助作用,而不能因为农村教育条件的欠缺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
在初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在德育过程中做到及时反馈和认真反思,使农村初中德育途径得以扩展。
(二)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德育管理模式
1.提出“以制度文化管理引领学校德育发展”的理念。学校成立了德育制度文化管理领导小组,把改进德育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为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条件保障。要求教师德育全员化,沿着“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德育能手—德育导师—专家型教师”这条轨迹尽快成长起来。
2.建立立足学校实际的德育制度文化管理制度。一是教师读书提升制度,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走“读书—教书—写作”、“学习—实践—反思”的专业化成长之路。二是集体德育研究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至少两节课作为集体教研活动日。三是“五个一”日常德育管理制度:每天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每周提供一个德育问题,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教育教学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以上德育研讨课,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的成长档案。
(三)以“课堂改革”为重点,创建德育管理的实践载体
把德育管理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聚焦课堂,鼓励教师亲身体验德育制度文化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1.开展班会课排查活动。对班会活动课堂的“无效或低效”进行排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班主任育人能力。2.全面推行“德育任务单”。德育任务单是教师为进行学生行为规范而编写的帮扶支架,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也不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帮扶方案。3.大力实施同伴德育。“同伴德育”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德育影响。“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四)适当结合校外的综合教育
一些城市或者国外的道德教育是非常先进的,具有较高德育水平。因此,农村学校在某些方面可以及时借鉴校外的先进德育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然,在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及德育模式时,农村学校也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来进行,真正做到合理有效,保持自身优势,推进综合发展。在结合校外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理念时,农村学校还要做到尊重其他教育方式,坚持自己的教育立场,虚心学习和提高,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模式和内涵,真正做到合理的优化和提高。
(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观念
对当代的农村初中生而言,他们非常需要教师和家长及时帮助其树立正确德育观念,并不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导向,以免学生由于一些社会不良因素而误入歧途。时代的变化引起网络的快速发展,这种变化也极易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虽说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一定的实时信息,但其中也存在着信息阴暗复杂的缺点。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网络的辅助作用,而不能因为农村教育条件的欠缺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在初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
结束语
在德育管理制度文化的倡导下,充分释放教师个体的自由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诚挚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尤其要尊重其独特、自主的研究状态。制度文化是促进德育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德育管理呈现民主、创新。教师浸润在这种制度文化氛围之中,专业发展会得到提高,学校也会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杜怀亮.十堰市农村初级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2]余玩珊.人本化视角下初中德育管理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
[3]万强.我国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