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可
西北师范大学
【摘 要】:本文以《阿佩乔尼奏鸣曲》作为切入点,从作者弗朗茨·舒伯特风格特点以及《阿佩乔尼奏鸣曲》的诞生的角度出发,对《阿佩乔尼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进行了曲式方面的悟读,最后从长笛演奏者的角度根据舒伯特所代表的浪漫派曲式与风格进行演奏教学分析。
【关键词】:引出;铺垫;长笛教学;线条感
一、舒伯特的简介与《阿佩乔尼》奏鸣曲的诞生
(一)弗朗茨·舒伯特的简介
弗朗茨·舒伯特出生于18世纪末叶,奥地利籍作曲家。他不仅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继承者、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同时也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舒伯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他的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大多数是追求幸福却始终不能如意的痛苦人物以及身处悲惨境地的流浪者,这些作品倾注了他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感受,这些音乐形象不仅是舒伯特的自我写照,更是普通民众的苦难以及感同身受般的写照。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目前大约有600余首流传下来,为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音乐遗产,被人们尊称为“歌曲之王”
(二)《阿佩乔尼》奏鸣曲的诞生
《阿佩乔尼奏鸣曲》的“诞生”出于偶然,在1823年,维也纳的乐器制作家约翰·乔治·斯塔法尔突发奇想的制作了一把六根弦的大提琴,后世也称其为“吉他型大提琴”。此乐器结构类似维奥尔琴,指板上有琴格,六根弦的空弦音高和吉它等同,它的琴颈在横向上有外凸的弧形,可以由弓弦拉奏发声。擅长于使用吉他的舒伯特在听闻斯塔法尔制作出了如此新奇的乐器之后大然是会对这种吉他形状的大提琴很感兴趣,因此舒伯特便为这把六根弦的吉他型大提琴于1824年在维也纳谱写了?部室内乐作品,编号为D-821。它是历史上阿佩乔尼琴仅有的两首曲目之一。
二、对《阿佩乔尼》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
在第一音乐章中,作者多次使用模进的表现手法,并且在围绕着主导动机不断反复,各部分交相辉映,使得整个乐曲浑然一体。内部整体结构十分清晰,其中不乏有许多的离调、转调等阶段,而且断句十分清晰,从乐句结构上看在前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而后部分又采用了平行的手法。第一音乐章的整个部分由钢琴在a小调的基调上开始,在第六小节中的d、f、降b 这一和弦体现了作者精心设计的那波里六和弦。所谓那波里六和弦,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非常重要和弦之一,并且泛用于那波里市,以此而得名,那波里六和弦可以更加突出音乐中的戏剧性色彩。由钢琴演奏的第一主题不断慢慢延伸直至第10小节。第20小节的“fp”(强后突弱)的音,成为第而主题中的最高音,也预示着第一主题的即将结束。第二主题从40小节开始,第二主题不同于第一主题所表现的的舒缓、忧伤再到优美的情感,具有更加活泼欢快的音乐性格,乐思部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跳跃和钢琴的和弦式伴奏音型更加奠定了第二主题俏皮的情感基调与节奏律动。展开部的一开始,便是第一音乐章中唯一的一处主奏乐器从主旋律声部改为伴奏声部,而钢琴则为主旋律,主奏乐器作陪衬。第87小节开始是展开部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给人的温馨、舒适感觉有所不同,这里更加强调的是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主奏乐器再一次以连续的16分音符接八分音符的方式演奏乐曲,与呈式部的第二主题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只是此处在d小调上演奏。
再现部从124小节开始,又是熟悉的缓慢且忧伤的曲调,令人心旷神怡,再现部的第一主题与呈式部的第一主题大体上相似,只是在一小部分区域做了一些类似于加花的改动,再现部的第一主题从第 157 小节开始,与呈式部不同的是此处是改为从 A 大调上演奏,因为相对于乐曲的主调 a 小调而言,大调更具光亮、生动、朝气蓬勃的色彩。尾声部分从第 188 小节的休止符后开开始,调性上也回到了主调a小调上,最后的精彩部分是从202小节开始,主奏乐器与钢琴分别从相反的方向往最高点与最低点扩张后消逝,最后二者殊途同归,共同演奏出两个铿锵有力的和弦,宣示着全曲第一乐章的结束。
三、《阿佩乔尼》的长笛演奏教学分析
(一)授课者应当具备什么
笔者在观看了许多老师的教学内容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后,发现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曲子与作曲家的风格特点为学生进行讲解与梳理,因此许多学生在演奏某一时期或者风格、流派的作品时,由于在这方面的知识匮乏,从而很容易导致在作品学习的始终都只是在“吹谱子”,而非演奏作品本身。因此,以该曲为例,我认为授课者在授课前应事先对舒伯特与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进行学习,例如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是善于表现个人的情感和幻想,同时十分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浪漫派作曲家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精神。而其中舒伯特在作曲时采用的器乐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共同的特点是将古典形式与民间音乐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歌曲性的主要地位,用歌曲性的旋律表现作品的意境和抒情的音乐形象,广泛运用他歌曲中的音乐主题,从而突出他所要想要表现的标题性的音乐内容。无论是音乐陈述方式、形式结构均具有明显的歌曲性的特点。当老师在教授学生演奏作品时,同时将这些风格特点都悉数告知学生时,学生在演奏时就可以根据作品特点,将技法与情感相结合,进行特殊处理,从而增强演奏性。
(二)演奏者应当注意什么
《阿佩乔尼》奏鸣曲是一首舒伯特浪漫派的作品,因此在演奏中,我们需要将作品与舒伯特与浪漫派音乐的特点相结合,使其更富有音乐性。因此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必须要将“线条感”贯彻全曲,做到“强弱分明”。例如第 10 小节小字一组的两拍时值的a到第11小节的a为一句,而此时在处理这种一句子时我们需要将句子的走向感处理出来,第10小节的a是一个句子的开头,那么他过渡到11小节的该句句尾时就可以以一种由弱到强的感觉来体现,但要切记注意的是,在该句开始时作者有标记一个p(弱)的力度,因此由弱到强时要从足够的弱开始,否则可能造成强弱对比不够。第27小节到 30 小节是第一主题的结束,因此在处理这句结尾句时,我个人会将前半句做一个由弱到强的走势,而到中间部分时又再由强到弱来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领乐句更具线条感。在吹奏第39小节的b、a、g这个三连音时,需要为后面的主题再现作铺垫。因此即便这个地方的三连音可以将时值扩大处理,从而达到一种结束句的感觉。最后第一音乐章的第202 小节到205 小节,是第一音乐章尾声的结束句,其中 202 小节到 204 小节有一个持续了长达 9 拍的长音a,因为是结尾句,需要营造出一种消逝感,所以要不断的减弱气息,而这个 a音的时值又很长,因此在演奏这个a音时要用肚子一直顶住气息,并且控制住力度慢慢减弱,声音也慢慢变小,仿佛音乐不断远去直到消逝。
参考文献:
[1]徐梦晨.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研究.北方音乐.2019,10
[2]唐淑君.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戏剧之家.2019,6
[3]林应荣.《舒伯特的a小调奏鸣曲与阿佩乔尼》.1990
[4]牛雪莹.浅谈舒伯特《阿佩乔尼a小调奏鸣曲》的创作与演奏风格.大众文艺(理论).2009,11
李添可(199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江西,学历:在读硕士,单位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