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彩萍
陕西省延安志丹县保安第二幼儿园
摘要:体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还能够改善幼儿的个人身体素质。经过教师的针对性引导和幼儿的积极参与,每个幼儿都将养成良好的运动能力,且能够以优秀的运动水平为即将参与的小学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关键词:大班幼儿;运动能力;策略
引言
为了提升大班幼儿的运动能力,教师需要详细分析运动能力的培养意义,结合当前的运动培养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大班幼儿的运动基础,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借助有效的教育培养策略提升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水平。
1 培养大班幼儿运动能力的意义
想要提升大班幼儿的运动能力,教师需要对其培养意义进行详细分析。运动对于个人体质的改善具有极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因此,在大班实施运动能力的培养工作则能够促使幼儿主动参与运动活动。良好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基础,将成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的重要保障。再次,大班幼儿运动能力的培养将帮助幼儿掌握多样化的运动技能,促使幼儿在运动参与中实现个人体质的改善和体能的有效提升。长此以往,不管是在活动参与还是学习实践中,幼儿都能够有良好的体能完成实践。最后,大班幼儿运动能力的培养,将帮助幼儿在运动实践中养成高尚的品质和持之以恒的运动精神。
2 培养大班幼儿运动能力的现状
2.1 户外活动形式化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过度重视幼儿兴趣的情况,在实践中设置了过于复杂多样的游戏环节,这反而导致户外活动形式化,背离了锻炼体能的本意。这是由于教师缺乏健康教育理念指导,导致片面地通过幼儿参与兴趣来衡量活动开展的效果,只关注到了趣味性,而忽视了科学性。
2.2 运动强度和时长不足
诚然,幼儿的运动能力有待开发,但过大的运动量会损害幼儿的生理发展。但是一味地保护,让幼儿少参与活动,这同样会对处在运动能力发展期的3到6岁幼儿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教师缺乏幼儿身心发展阶段相关知识,对幼儿运动状态缺乏观察和判断的标准,对适宜的运动强度缺乏相关理论和经验的依据。这就造成教师开展户外活动时缩手缩脚,一味地控制运动强度,导致幼儿缺乏足够的锻炼。
2.3 家庭未充分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幼儿园生活只占幼儿一半的时间,如果幼儿回到家后,父母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家园共育”,不重视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这就会对幼儿园内的教育造成阻力。很多家庭中,父母自身就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幼儿的都是错误的生活态度,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父母作为幼儿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榜样和权威,为了亲近父母,幼儿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父母养成户外运动的习惯,幼儿就会跟着模仿,喜欢上运动。
3 培养大班幼儿运动能力的策略
3.1 教师参与游戏,建立良好氛围
首先,幼儿容易受到“罗森塔尔效应”的影响,即幼儿的自我发展会受到教师、家长等权威者“期待”的印象,如果教师发自内心认为幼儿是健康有活力的,在表现上也让幼儿感受到了,幼儿就会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因为教师的不当言行,让幼儿认为自己是糟糕的,幼儿就会往消极的方向发展,小到逃避运动,大到逃避社交。其次,在观察幼儿运动状态、及时保护幼儿安全的同时,教师要在游戏中扮演好幼儿家长的替代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与幼儿建立情感上的依恋。只有幼儿充分信任教师,幼儿才会积极地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大胆地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进而达到体能锻炼的目的。
最后,通过户外活动锻炼幼儿体能,这需要达到一个适宜的运动强度,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教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幼儿的情绪状态,如表情、呼吸、肢体动作方面是否有异常。对于产生异常的幼儿,教师要注意暂停其活动,并检查呼吸和脉搏情况,及时地调整运动的强度。对于不愿意参与游戏的幼儿,问题则主要出在对环境缺乏信任,教师要耐心引导而不是命令,充分尊重幼儿自身不想参与游戏的意愿,以其他活动作为过渡,慢慢融入集体。
3.2 进行玩法创新,持续吸引幼儿兴趣
户外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由于缺乏新鲜感,导致不愿参与活动的情况。虽然各个幼儿园为了保证园区环境样式新鲜、有吸引力,会定期地更换园内的装修主题以及玩具等教学材料,但是学生的户外活动项目,却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忽视。这是由于户外器材和教学游戏本身是难以做到常换常新的,这对于还处于“以玩为主”的幼儿来说,非常的枯燥乏味,进而产生抵触心理,难以完成体育锻炼的目标。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在玩法上开展创新,结合幼儿喜好及认知发展规律,在旧的玩法上添加新的元素,用一点点小创新,来激发幼儿大兴趣。比如,教师组织大班幼儿玩丢沙包的游戏,但是幼儿普遍缺乏积极性,觉得沙包已经玩过太多次了,没有意思。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立刻在沙包玩法上进行了创新。教师在墙面上画了一个“靶子”,然后组织幼儿“打靶”,打中靶心的幼儿获得小奖品。幼儿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带动起来了,玩得乐此不疲。
3.3 集体运动的组织
当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素养和运动品质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集体运动帮助幼儿感受运动的快乐、体验运动参与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集体运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运动形式引导幼儿参与,促使幼儿体验多样化的运动活动、建立团队意识和合作品质。例如,在集体运动会中,可以设计接力跑步比赛、穿越火线集体障碍赛、跳大绳、投掷计分赛等不同参与形式的集体运动。每一项比赛都需要幼儿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体验,因此,教师逐渐在集体互动中发现了幼儿的变化。当幼儿刚刚接触集体运动活动的时候,会针对队友的失误进行埋怨和责怪,但是在集体运动的组织后期,教师发现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在他人出现失误的时候进行鼓励、呐喊、助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集体运动体验。同时,幼儿还能够以集体利益为先,积极完成每一项集体运动活动。可见,集体运动的组织不仅能针对性地锻炼幼儿的运动能力,还能帮助幼儿在运动活动参与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将在集体运动中建立合作意识、互助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4 结束语
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每位大班幼儿都将在幼儿园运动活动的实践中实现运动能力的提升和运动品质的初步建立。,幼儿将凭借趣味化的运动活动感受到参与体育运动的乐趣,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凭借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完成运动能力的提升和运动素养的完善。最终,幼儿将养成乐于运动、善于运动、精于运动的良好习惯,且能够为即将参与的小学体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芳,程永山.幼儿园户外运动开展的实践方法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63.
[2]王湘湘.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分析[J].知识文库,2020(19):40.
[3]袁玫荔.探究幼儿园户外游戏与日常生活教育有效结合[J].家长,2020(28):71—73.
[4]周嘉琳,罗雅婧,罗冬梅.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与幼儿身体活动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2).
[5]杜永菊.浅谈幼儿园活动开展策略——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教师用书(中班上)》[J].中国教育学刊,2019,(8).
[6]童甜甜,陈美媛,徐勤萍,等.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