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法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7期   作者:刘俊杰
[导读]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是工厂生产链中制造产品的奠基石。
        刘俊杰
        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511316
        摘要: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是工厂生产链中制造产品的奠基石。基于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麻木的机械讲解及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现阶段教学过程,需引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掌握相关知识。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线上线下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一、问题的提出
        1、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主要由教师以单纯的灌溉方式进行讲授,生硬的知识概念及机械式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学习兴趣不断地被磨灭,对课程知识点掌握浅薄、容易遗忘。因此,学生急需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不利于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开展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材是按照传统教学进行编排,固化的教学内容局限了教师教学模式的拓展,固定了教学知识的进程,限制学生在课程中自主学习的区域,阻碍机械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因此,我们需整合改进教学内容,合理地按照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编排,利于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
        3、教学对象喜欢新型学习方式
        随着教学方式的发展,新型学习方式更吸引学生。线上手机使用的推广,教学平台的多样化发展,多媒体及动画制作的便利,令学生对课堂新型学习方式抱有强烈的渴望。线下课堂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小组团体相互合作监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混合式教学设计思路
        混合式教学法是基于传统教学与线上学习融合的教学方法,由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利用线上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一个或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完整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利用板书和课本进行课程知识点传授,并利用练习题进行课后训练巩固知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新知识转化率,难以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以线上、线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
        1、线上策略
        利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为主要课程工具,配合与课程主体相关微课视频、设置信息平台知识点讨论区、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和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对知识点进行链接并优化设计,建立与实际生产贴近的针对性子项目,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项目进行呈现,建立有效并合理的项目脉络,明确任务的目标性与有效性。
        2、线下策略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学习小组,以学生自主探究为首要基础,配合组内展示及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形成小组成果;再者,通过各小组展示成果,班级全体学生及老师进行评价与检阅,指出成果优点及缺点,并进行优化,总结出最后成果。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知识的引导者及演示者角色,课程主线由教师掌控,通过课堂现场反馈及时调整,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同时,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演示者角色,展示任务过程及思路,学生进行对比校正。
        学生从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改变为根据信息化项目任务进行学习,按照自己的兴趣及知识范畴适当进行任务的决策。利用学习通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共享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对广阔的表现空间;线下组织小组群体进行任务分工,主动地在小组讨论及课堂上表达学习思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
        接下来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中识读传动系统装配图的配合尺寸为例,阐述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
        
        1、使用线上平台,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通过第一阶段在微信群发布传动系统工作动画资源,让学生通过观看后对下一阶段课程内容有所了解,形成基本层面概念。课前第二阶段,通过学习通发布课前任务和微信群发布微课视频。结合第一、二阶段的资源及课本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对零件装配形成基本概念。同时,利用分组形式,由小组长按照任务学习内容,明确装配图的配合尺寸不仅显示了对两个零件间的配合关系和配合精度,甚至还为操作人员提示了安装和拆卸工艺,以此能够读懂配合尺寸是识读装配图的关键。结合个人认识及小组讨论,完成课前任务的提交。
        通过课前利用线上平台发布资源及任务,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面的线上教育资源利用,突破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能随时根据自己情况灵活调整学习时间与情绪,促进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小组组织及微信群建立促进学生的团结互助,学生间个体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互补,便于线上随时沟通及翻查记录。
        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施课中任务
        课中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创设情景、明确任务,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掌握概念、完成任务,成果展示、总结评价,我们将课程围绕四个环节进行开展。
        (1)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通过学习通发布企业任务,要求学生识读传动系统装配图中配合尺寸,明确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了解传动系统装配图中两个零件间的配合关系和配合精度,提供加工装配的一些技术参数。
        (2)线上线下混合,合作探究问题
        线上通过学习通发布主题讨论,利用生活中常见三组机械零件的配合及动画展示,引导学生指出零件中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的三种配合关系。同时,要求学生登陆学习通,学习国家标准GB/T1800.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极限与配合第1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基础》,研究基孔制配合与基轴制配合的涵义。
        线下教师进行第一组机械零件的配合分析,讲解选用配合制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轴与孔的基本偏差概念,并展示如何查找公差配合图表,规范选用合适的配合方式。学生通过教师演示,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讨论并抉择第二、三组机械零件的配合方式,选用合适的轴孔偏差,确保机械零件按生产要求实现功能。
        (3)线上发布任务,线下研讨完成
        学习通发布课程任务,展示传动系统装配图和国家标准公差图表,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装配图,查找公差图表,分析传动系统装配中的配合尺寸。线下学生明确链条装配中的配合尺寸,将其分解成孔、轴公称尺寸与公差带的表示形式,然后在国家标准中查出各自的极限偏差,计算出公差、最大和最小过盈或间隙。通过组内讨论,确立小组答案,最后填写任务实施数据表,画出公差带图,并进行拍照上传到学习平台。
        (4)线下展示成果,线上总结评价
        各小组推选代表,由代表对传动系统装配图进行成果展示解说,分析装配图中部分零件的配合方式,并展示查找图表技巧以及部分公差计算方法;其他小组成员,观察该小组成果,可向展示代表提出问题并要求解答;组长对各组成果进行拍照并记录成果,以备后续对本组成果进行持续优化。
        线上在学习通发布评分表,分别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通过展示评价表,明确本课程中各项目的优缺点,进行下一步改进,最后通过全员投票方式,选出最优小组并推选积极工作分子。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总结归纳,促进知识生成,巩固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深化学生能力。
 
        3、利用平台的监督功能,完成课后拓展
        利用学习通平台,采集学生课前、课中学习数据。数据显示,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达百分之一百,主题讨论及小组群聊是学习交流的主要方式,课程发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浏览率高,平台的使用是贯穿课程的主线的重要工具。
        课后拓展,我们将对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渡配合在实际生产中零件配合中尺寸配合、公差带间重叠和零件间相对运动等情况进行深化,利用学习平台发布资源,建立与课后拓展相关课程资源和微课视频,设立主题讨论,深化配合基础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企业生产技能。
        四、实施效果与反思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的相互融合发展。课前课后利用线上平台进行预习与拓展,突破了原有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信息化技术的融入给予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使用平台的数据收集和监督功能,实时反馈学生上课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情绪,有利于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反馈,随时进行监督与调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线下分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给予学生合适的学习提醒及标准的学习演示,巩固课程重点。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中职的教学理念因此不断创新变化,课程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课程中线上线下交互融合,促使学生转变个人身份,以主人翁身份走进课堂,线上信息化技术拓宽了学习视野,有利于课程开展。但是,我们仍需继续探究,深化并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慕课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朱双霞,《新余学院学报》[J].2019 (12):118-122
2.《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的探讨.李婷.《企业导报)》[J].2014(03):194-195


作者简介:刘俊杰,男,1990.01.16,汉,广东广州,本科,教师/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混合式教学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