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晋
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松鹤大街飞来湖中学
摘要:初三的化学复习非常重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问题链”的教学方式可以链接中学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运用“问题链”教学的复习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问题链”;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引言
虽然初中化学只在初三学一年,但是内容多而复杂,严重缺乏复习时间。这就对教师和学生在复习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教师们开始关注“问题链”教学,教师设计一系列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来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地组织、整理和升华已学知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笔者以“复习二氧化碳及碳酸盐的性质”一课为例,探讨在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实施“问题链”教学[1]。
二、研究“问题链”教学的意义
首先,在当今的信息环境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可能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厌学情绪。问题链教学在引导学生思维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有目的的提问使学生可以将重点和难点由点及面的连接起来,可以按照规律更加高效快速地记住重难点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其次,初三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如果老师不能改变传统的高姿态教学,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问题链教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上老师通过提问,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提问逐步深入,更加清晰,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将自己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顺利消化。另外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改变复习策略,带动全班一起进步[2]。
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消化,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学生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把握好,从而查漏补缺。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及时询问老师,并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样学生们就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化学功课。
三、案例:复习二氧化碳及碳酸盐的性质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二氧化碳及碳酸盐的性质。请同学们回想我们学过的有二氧化碳参与的反应,写出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1板书化学方程式。
问题2:展示一瓶雪碧饮料,请思考,怎么证明雪碧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2:将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导管的另一端放入澄清石灰水中,轻轻摇动瓶子,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问题3:请思考能否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
学生3:不能,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钠,无明显现象。
问题4:我们如何通过有明显现象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探究活动1:将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足量)全部倒入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立即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4:我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
问题5:思考一下上述实验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吗?
学生5:不会,因为二氧化碳不仅溶于水,也能和水反应,对比实验需要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
探究活动2:将等体积的水倒入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立即盖好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6:倒水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更弱,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
问题6:根据老师提供的试剂,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请小组交流、实验、记录现象。
学生7:我们的方案是取塑料瓶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产生气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
学生8:我们的方案是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生成白色沉淀,也可证明有碳酸钠生成。
学生9:我们的方案是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也可证明有碳酸钠生成。
问题7:同学们的方法都非常好,其共同点都是检验有碳酸钠生成,那么除了老师提供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这三种试剂,你还可以想到用什么试剂检验有碳酸钠生成?
学生10:还可以加氢氧化钡溶液或氯化钡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板书:教师将学生讨论得出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总结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方法。
问题8:软塑料瓶内溶液中溶质可能有哪几种?
学生11:猜想一:只有碳酸钠。猜想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教师:问题9: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哪种猜想成立吗?
学生12: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滤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若有蓝色沉淀产生,则猜想二成立;若无明显现象,猜想一成立。
学生13:滤液中加入氯化铁溶液,若有黄色沉淀产生,则猜想二成立;若无明显现象,猜想一成立。
学生14:滤液中加入氯化镁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猜想二成立;若无明显现象,猜想一成立。
学生15:用玻璃棒蘸取滤液滴在pH试纸上,若pH值大于7则猜想二成立。
学生16: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则猜想二成立;若无明显现象,猜想一成立。
学生17:将溶液中的碳酸钠转化为沉淀还可以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猜想二成立,你能将软塑料瓶内的溶液转化为氢氧化钠溶液吗?
学生18:加入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或氢氧化钡溶液(碱溶液)。
问题9:请将二氧化碳及碳酸盐的性质用网络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19:展示知识网络图。
本节课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将核心知识设计成一系列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知识的应用来复习巩固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从而突破传统复习中单一记忆、接受和模仿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3]。
四、结论
总之,在初三化学复习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诱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问题链”,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引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并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琼.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4,(8):6-7.
[2]胡绮妙.对初三化学单元复习课有效性的反思和实践[J]化学教与学,2014,09:20-24
[3]吕崧.初三化学复习课中“问题链”教学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学,2014,09: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