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链娜
宁波市五乡中学 3151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数据精准诊断学生的薄弱点,及时作出反馈,防止错误固化,对于成绩提高确实有帮助。但是一味的即时反馈,会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答案的正确于否,而不是自己的思考过程。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缺少了对题目或对应知识的深度思考和自我反思过程。基于此,设计延时反馈的学习活动,可以丰富精准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形式,优化课堂精准教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精准学习、深度学习。
关键词:精准教学;延时反馈;深度学习
精准教学(Presicion Teaching)是 20世纪60 年代由美国教育家奥格登·林斯利(Ogden Lindsley)基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而首创的。 2016 年我国学者祝智庭才从信息化、数字化的角度正式引入“精准教学”理念。他提倡建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化的精准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课堂实施精准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是依托数据分析的反馈环节。反馈作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按学生反应后是否立马提供可将其分为即时反馈和延时反馈。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数认为任务完成后及时提供反馈是最有效的。然而,对于那些需要较高程度处理的复杂任务来说,延时反馈更合适。延时反馈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反思空间来评价表现并考虑完成后续类似任务的其他方法。
复习圆周运动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在学校提供的汇教课堂平台上的课中环节向学生推送以下例题:图1中给出了一段“S”形单行盘山公路的示意图。弯道1、弯道2可看作两个不同水平面上的圆弧,圆心分别为O1、O2,弯道中心线半径分别为r1=10m,r2=20m,弯道2比弯道1高h=12m,有一直道与两弯道圆弧相切。质量m=1200kg的汽车通过弯道时做匀速圆周运动,路面对轮胎的最大径向静摩擦力时车重的1.25倍,行驶时要求汽车不打滑。(sin37°=0.6,sin53°=0.8)
(1)求汽车沿弯道1中心线行驶时的最大速度v1;
(2)汽车以v1进入直道,以P=30kW的恒定功率直线行驶了t=8.0s进入弯道2,此时速度恰为通过弯道中心线的最大速度,求直道上除重力以外的阻力对汽车做的功;
(3)汽车从弯道1的A点进入,从同一直径上的B点驶离,有经验的司机会利用路面宽度,用最短时间匀速安全通过弯道。设路宽d=10m,求此最短时间(A、B两点都在轨道中心线上,计算时视汽车为质点)。
解析:
.png)
根据汇教课堂提供的学生答题情况,发现学生第(3)问的答题情况较为不理想,当场进行了讲解。听完讲解以后有学生质疑:为何与内轨相切的圆是所需时间最短的轨迹?把该学生的问题分享给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共同来解决。
其中一个小组通过讨论给出了如下的证明过程:
.png)
通过这番证明,同学们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深度思考,而不单单是知道了这道题的答案,对于这个物理模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只讲述了延时反馈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在物理的实际教学中,利用延时反馈,可以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因为绝对的即时反馈容易使学生生成不善于思考的惰性心理。精准教学中适时提供延时反馈可以让学生多几分反思,多一些争论,甚至多犯一些错误,有利于学生优化自己的思维策略,激发创新思维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至于延时反馈的实际成效,仍需大量的实践来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18-25.
[2]罗莹,谢晓雨,董少彦.初中物理精准教学课堂的构件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9,(1):48-53.
[3]周林.赏析2018年天津理综物理的一道经典模型再现[J].湖南中学物理,2019,(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