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子好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平山镇中心校 广西省 钦州市 灵山县535400
【摘要】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知识推陈出新的周期不断缩短。据统计,人类知识更新速度在19世纪中期是5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只用了3至5年,而现在,前两年刚刚流行的软件可能今年就被淘汰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教师不继续学习,不补充新鲜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特别是在电子设备应用上,教师就会远远地落在孩子的后面。在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方法上,老师也要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途径,方法
现在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复杂,45岁以下的多是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45岁以上的那批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原来的民办代课教师转正而来的。这些教师本是要精力有精力,要经验有经验的一个群体,但就是这个年龄段的教师“避开”了信息技术,他们上学的时候还没有电脑,现在所有的信息技术都是在工作后近期十来年才慢慢学到一点的,难以适应现代教学手段的需要,这个阶段的农村小学教师急需恶补信息技术。
除了信息技术,还有近几年才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手段也推陈出新,也需要教师们跟上时代的步伐。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从学生一下子转变成教师,他们的工作能力也不是一步到位,不说是“小白”,但可以说是要从一个新手成长为一个能手。这些都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
近几年来,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师人群、不同的目标实施了不同的教师培训。要培训途径、培训方法、培训形式上有所侧重,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有一些不足。下面分类总结一下:
一、短期脱产培训
近几年来,依托“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的项目,我镇派出多批教师参加短期的脱产培训,还有一些是置换顶岗学习。这种培训一般时间比较长,通常有一个月到半年不等。获得这种机会的有校长、园长、即将任用为校长的预备人才、教研骨干、紧缺学科的教师。这些培训针对性强,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实效,有严格的纪律,有作业,很一些培训班还要求写论文、总结、心得之类的培训成果,培训的效果明显。经过培训的教师(校长)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马上就提升了一个档次,回来马上就可以发挥作用,工作思路清晰,比培训前也更有创新的意识,提高了我镇小学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提升了教育教学科研的力量。
脱产培训的名额通常很少,多的时候一个项目有十来个,比如校长岗位培训,少的时候只有一两个。所以,脱产培训不可能全面铺开,只能选择一些领导、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才。
脱产培训可以引领学校的发展方向,引领科研的开展方向。让参培人员回到原单位,带动本单位的工作向人家学习,尝试把别人先进的管理方法用到本单位工作中去。我镇姚念日、邓家邦、谢为壹、谢凤金等几个年轻的校长就是通过外出学习,回来后大胆创新,把学校管理得整整有条,各方面工作都能出色地完成,创建了我镇几个亮点示范学校。还有几个教研骨干学习回来后很快成为教学新秀,有部分骨干教师很快被县城小学挖去了。
二、网络远程学习
这几年的网络远程学习也是“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的项目,是培训规格和普及率都比较高的一种培训。近几年有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专题培训、有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网络培训。这些培训名额多,每个项目我镇都安排80%左右的教师参加。有培训旨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教师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提高责任心,做党和人满意的好老师;有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有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研修能力,学习校本研修和网络研修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
在疫情其间,我们开展了很多线上学习。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直播平台的普及,使得开展线上的门槛非常低。2020年初,因疫情原因,学校无法按时开学,但是从教育部到学校都提出“停课不停学”。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开展线上教学。在实施之前,我们先对教师进行直播授课培训,2020年2月15日、16日连续两天对全镇教师进行“腾讯课堂”和企业萤石云直播平台的注册和使用方法培训,这两个培训也是线上进行的。经过两天的培训,全镇教师都能够上线开直播对学生进行线上教学了。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自学摸索,使用“钉钉”、家长微信群、QQ群与家长和学生交流,布置、批改、反馈学生作业。
也是因为防疫需要,2020年春季学期,县教研室组织了两次云上教研活动,效果比以前的现场培训还好。首先,参加人数不受限制,不再只有骨干教师可以参加。教师在课间和没有课的时候,用手机识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在线观摩,有些活动还可以回放,错过直播也不要紧,过后补课学可以了,非常灵活。
远程学习的优点是可以灵活安排时间,不像脱产学习那样占用工作时间,干扰学校工作安排。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工余时间碎片化地学习,在网络上学够规定的课时,完成规定的作业即可。另一个优点是不花钱,不必支付差旅费,所以可以安排很多人参加。远程学习的不足是难考核。有部分教师学习不够认真,仅仅完成规定动作,不求实效。平台要求看够那么多时长的视频,他就点开视频,然后干其他的事,甚至有时候人都不在电脑面前;规定要回多少条贴子他也按量回了,但是一看内容,很多都是没有经过思考,没有深度的灌水贴;平台要求写作业,写心得,写总结,有不少教师是在网上复制粘贴的,有些连网抄的痕迹也不会修改,出现一些笑话的。当然,大部分教师都是珍惜学习机会,认真的学习,收获颇丰的。
三、外出观摩学习
外出学习跟脱产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外出学习是指外出只有一两天那种,多数是观摩学习。每年在南宁举行的“绿城之春”、“绿城之秋”、“名师大课堂”等大型的名师展示课,我们都安排一些教师参加观摩学习。通常有机会去观摩这些名师课堂的都是各小学的教导主任,也有一些校长和一些普通教师。我们这样安排的出发点是让教导主任学习回来指导本校的课堂改革;让一些校长去是想开阔一下校长的视野,让他们也了解课堂改革的前沿;普通教师得去往往是带着任务去的,回来后要上汇报课,或者是准备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的老师先去学习学习,见识一下外面先进的教学理念。
这种观摩活动常常是以会养会,收取观摩门票费,另外学校还要支付观摩教师的差旅费。因为经费的原因,这种活动也不能派出很多人,每次观摩每所小学最多能派出一个人,甚至没有。有些教导主任和教师观摩回来确实有比较大的收获,上示范课、上汇报课,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但也有一些人观摩回来就像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动静。特别是一些校长,本身自己不任课,回来又不指导教师,就像他去看了一场戏回来,一切与他人无关,这就是浪费经费和培训资源了。
四、以赛促培,任务驱动
以赛促培是一个普及面广的培训途径。每年,我们都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单项比赛或综合能力比赛,赛程分三步走:校级初选----教学协作区初赛----镇级决赛。有些比赛是为参加县上或更高级别的比赛筛选和发现人才。单项比赛项目有:课件制作、微课制作、教学片段展示或教学片段评析、简笔画、三笔字、英文朗诵、讲故事、科学实验操作等;综合能力比赛就是说课、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互相评课等。在校级初选阶段,我们要求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教师在准备参赛的过程中,带着任务来,他会通过多种途径来学习、训练自己。在这过程中,教师们都是主动地学,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吸取养份,就收获到了主动的成长。这些比赛都是越到后面就越精彩。我们发现,凡几参加了比赛的教师都有进步,特别是那些能够出线参加县级及以上比赛的教师,无论是单项技术还是课堂驾驭能力,那才叫做跳跃式的提高。
我们一直鼓励新教师积级参加各种赛课活动,利用这些活动表现自己的才能,让人发现,让人赏识,原后得到更好的培养,快速地成长为骨干教师。
五、师徒结对
“师徒结对”在县城和城区的大学校叫做“青蓝工程”,是以老带新的形式,让有经验的教师带领新教师成长的一种教师培训方式。
农村小学因为师资不比县城和城区的学校,不能称之为“工程”,但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安排老带新,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的作用,让新教师尽快进入状态,快速成长起来。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师徒结对有点简单。由于受学校规模和师资水平的制约,我们在确实“师”的时候就有些犯难了。现在我镇农村小学大多都是规模很小,一般都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全校只有十一、二个教师,有的学校没有可以称得上是“骨干”的老师。所以,在确定谁是“师”的时候,多数小学是以教龄长短来定,老教师就来当“师”,新教师就来当“徒”。我们要求“师”要经常来听“徒”的课,在备课、上课、班级管理等等日常工作中给“徒”作指导;“徒”有空也要经常推门听“师”的课,平时在工作中遇到困惑主动向“师”请教。
有些时候,老教师的工作成效还没比得上新教师,这时我们还可以以工作能力高低确定“师”“徒”,正所谓“学高为师”。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的老教师们能放下身段,虚心地互相学习。我们还要求教师下课要回办公室,鼓励教师“吐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办公室十来个教师一起讨论对策,有时你一句他一句还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一次“师徒结对”的“徒弟汇报课”展示评比,以检验“师徒结对”的效果,对于进步快的“徒”进行表彰奖励,对应的“师”也获得相应的奖励,以鼓励师徒双方都积极投入精力去指导或学习,让师徒都有收获,有进步。
“师徒结对”的师徒关系要适时调整,不要长期地保持下去,长期固定的师徒关系也会带来一些负作用。我们有一对师徒结对一开始非常好,“师”是一位教导主任,“徒”是一位很有潜力的新教师。这位教导主任也是非常负责任,平时经常指导她的徒弟,真的做到手把手地教,徒弟成长得很快。在指导徒弟参加一次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这位教导主任基本上全否定了徒弟的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重新设计,一步一步的教徒弟如何上,这简直就是借徒弟的壳来上师父的课,这种“近亲繁殖”限制了徒弟的发挥,也限制了徒弟的自由成长。我们推崇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己”的那种指导和引领。所以,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成长时期调整好师徒搭配,更有利于新教师的成长。
六、校本研修、自主学习
校本研修是我们寄予最大期望的一个教师培训的途径,因为这是最直接面对全体教师的一种形式。校本研修需要我们的教导主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看问题有一定的前瞻性。
校本研修最常见的形式是业务学习,由学校教导主任组织。每周一次,学习的内容有观摩和评析课例、单项教学基本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等等,还可以是集体备课,共同设计一节课等。要求全全教师参加,所有人员都要发言,出谋划策,所有人员动手操作,参与学习,不要有边缘人。
我们常说“问题即课题”,校本研修不用搞得很高大上,只要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就好。教导主任对教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发现问题,把这个问题当前课题的组织教师一起研究。
某二年级班主任吐槽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违反纪律,扒在窗户上向外撒尿,经常故意打翻垃圾桶。班主任尝试多种手段也不能让其改正。该小学教导主任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于是她在业务学习的时候提出让全体教师来研究这个学生、这种现象的问题根源、解决办法。大家分别从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全方位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家校沟通,争取家长配合,班主任改变工作方式,信任该问题学生,发掘该问题学生的优点,敢于把班上的重要事项交给问题学生来做,让问题学生获得同学们的认同从而有获得感、成就感,班主任想方设法获取学生信任,从而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改善生生关系。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最终帮助该生改正了在部分的错误,成了老师的一个得力小助手。这个成功的案例虽然说是班主任和该项班科任老师两个人实施,但是所有的点子都是全体教师一起出的,集中了大家的智慧。
七、送培到校
不同级别的学校师资水平和教研水平有较大的差别。中心校比一般的村小要好,县直学校又比镇中心校要好。为了发挥县级镇级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县教研室和镇中心校辅导站不定期地开展送培到校。
县直小学的骨干教师建有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一个教研团队,他们的教研水平较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的研修成果。县教研室就组织这些团队送培到校,有时是送到镇中心校,中心校组织全镇相应的教师集中学习;有时他们会直接送到村校,一个片区的几所村小的教师集中学习。他们除了送来一些示范课之外,还送来各种讲座,到乡村小学传经送宝,让农村一线的教师有幸观摩和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也建有“拔尖人才”工作室,每个拔尖人才也都带有一个团队。我们镇就邀请过多位教研员来给我们的教导主任队伍做业务培训、课题研究方法、流程的培训。我们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多数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我们邀请县教研室的英语教研员给我们的村小英语教师做语音培训和小学英语教学法的专项培训。这些专家送培到校对于提升乡村小学的教研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能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业务能力。
作为镇中心校,一个镇的龙头学校,师资也比一般村小要强一些。为了发挥镇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我们也组织了一些送教下乡。我们都是中心校选一些教学骨干组成一个小团队,对我镇一些薄弱学校进行送教下乡,每次送一两节示范课,送一些经验介绍,中心校教学辅导员作一些专题讲座,作一些教学常规的业务指导。这些送教虽然档资不高,但对于一些一线的教师,特别是一些薄弱教师却是很有帮助,是他他业务成长的及时雨,比较容易见效。
八、存在问题:
在上文列举的七个教师培训途径时,都有分析到这些途径在现阶段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发现最大的不足是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缺乏专业引领。没有专业引领,仅靠教师自己摸索,难摸得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推行多年的校本研修,自主探究,想要摸索出一套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但是最好的成果就是撰写了几篇教学论文,还多是一些经验总结类的,其他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送上去参加各级评比。针对这个短板,我们从打造科研团队入手,集中培训全镇各校的骨干教师、教导主任,请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来培训,提升科研团队的理论水平,培训团队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采用“走进村小”的送培到校形式,以点带面,指导和带动各农村小学开展好校本研修,让每个教师都能参与,都能受益。
通过上述各种的教师培训活动,近几年来我镇的教师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所有教师都能使用白板授课,大部分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在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年轻教师进步非常明显,很多新教师参加工作两三年就能挑起重担,参中各种比赛,成为骨干教师,还有一些很快就被县直小学挖去了;有些年轻教师很快地走上了领导岗位。
【参考文献】
1、《对中小学校本研修转型及升级的策略探讨》,《中小学教师培训》2020年第3期,汪文华、胡健
2、《一帮一带 共同成长——谈师徒结对中如何做好徒弟》,杨红,2019年10月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三种模式》,王玉,曹旺进,2002年7月
4、《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施俊彦,2012年7月
5、《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艾红梅,2011年10月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途径的研究》(2017C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