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王俊美
[导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诱导学生发散思维、

        王俊美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园区一小     0115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诱导学生发散思维、加快其大脑运转,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可以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至关重要,其决定着学生在遇到问题之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并针对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数学科目的学习意味着学生必然会进行大量的运算,这也就必然会进行反复的解题思考与运算,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必要的学习技巧,切实培养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引言
        小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养成,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近些年,我们国家也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过去,学校主要是依托传统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完全不能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创新精神,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的环境,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意义
        数学思维是人对数量关系、空间形象等数学问题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过程。数学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它具有思维的一般特性,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数学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它是数学科学与思维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借助数学思维,人能够认识数学科学以及客观世界中数学问题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该过程是一种建立在数学科学与思维科学基础上,符合普遍数学规律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通常,数学思维能力表现为会用数学思维方法,如会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方法进行推理;会准确、合乎逻辑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与判断数学问题等等。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学科。数学思维的过程,本质上讲是人把具体的实例加以抽象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教学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反之,敏捷的思维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尽管数学有悠久的历史,尽管数学内容在不断丰富,但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始终不变。小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系统、全面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能显著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和质量。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实践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兴趣都是激发学生探索世界最原始的动力。只有讲课过程生动形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有足够的探索欲望时,就产生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契机。教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还要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在讲解苏教版教材中关于《轴对称》的问题前,教师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类型的道具,其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其他图形,然后将道具分发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自己动手练习,进而判断哪种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就可以引出对称轴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要率先考虑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二)采用问题教学,提高学生思维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过系统化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学生就不知道如何发散和创新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和思考数学问题,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创新自己的学习思路。比如在学习《三角形》这节课时,老师就可以通过采用问题法教学的方式询问学生:“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你们都见到过哪些三角形的物体呢?”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随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三角形,老师再回归到教材上,然后将三角形的定义和学生们绘制出来的三角形进行融会贯通地讲解。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对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思维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进行问题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于问题的设定一定要讲究由浅到深的步骤,最好能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便于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继续拿《三角形》这节课为例,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时候,“判断下图中蕴含了多少个三角形?”学生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笔,从多角度去观察,然后将图中的三角形画出来。老师还可以向回答正确问题最快的同学提问“是怎么快速看出有多少个三角形的?”让学生分享出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供其他同学借鉴,这样一来就有助于思维模式的创新,通过让学生认识和观察图形,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教学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教学阶段,学生年龄偏小,还未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所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是在小学时期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则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快速寻找学习方法,掌握学习重点。这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还对学习思维能力培养也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利用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以“应用题”教学为例,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应用题包含丰富的逻辑结构要求,学生必须要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多元化知识来进行解答,但由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难度较大,经常会出现粗心大意看漏题目或者条件分析不清楚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思维导图的解题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列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直观清晰地为学生展示题目条件和思维逻辑,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思想方向,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应用题解答方式。
        (四)增设数学障碍情境,激励学生动脑思考
        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一味地顺风顺水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这样会培养出学生较为自负的不良品格,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作为教师,除了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之外,还应该在学生较为得意之时,适当地布置一些“问题障碍”,从而改变学生一直保持骄傲的心态,而且学生在遇到数学困难时,第一时间往往是想着如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对问题进行解答,基于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合适的构造障碍情境有利于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同时,合理的构造障碍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解题的动力,深度强化大脑思考运转,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知道来龙去脉,从而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系统的构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虽取得初步成功,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课题意义十分重大,数学思维能力一旦养成,学生将受益良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各方投入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学校、家长、教师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帮助每一位学生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教师自身也应当适应变革,适时做出改变,促使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助力,促使学生尽快养成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屈永峰.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53.
[2]王鹏.浅析发展小学生数学课堂思维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187.
[3]李伟珍.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智慧,2019(34):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