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超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胜利农场中心学校 15632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和推行,数学学科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够学会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讨论当中,在合作中学会正确面对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并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此提升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本文将详细阐述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学课堂;初中生;创设情境;主体;教学方法;
发展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合理运用学习方法的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数学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以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1.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奠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属于一言堂模式,教师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讲,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改后教师应当将课堂的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更多的发展和发挥的空间。由此,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而构建良好的沟通关系则是其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应当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课堂。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方式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这一单一的方式之上,还应当开发更多的表现方式,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质疑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重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能将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管或者简略回答。举例来说,在学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案例向学生进行讲述,在简单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设立方程组,并对学生的解答予以可定,用“非常棒”等鼓励性的话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思考问题方向存在偏差的学生,数学教师首先要鼓励其大胆提问的精神,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引[1]。。
2.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因素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和创造能力。数学教师在讲授学习技巧时,应当监督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对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养成无人监督亦能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
2.1课前预习教学内容
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上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存在疑问的知识点进行标记,以便上课时加强理解或者及时提问。学生应当及时做完数学教材后面的练习题以及数学教师提前布置的导学课程,整个过程控制在30-40分钟。
2.2上课认真听讲、及时提问
学生在上课时应当认真听讲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并针对课前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提问,做好课堂笔记,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课后及时复习
学生在完成基本的课后作业之外,还应当对当天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并利用课外题对知识和解题技法进行巩固,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选择合适的课外书,弥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2.4整理易错题集
学生在日常解题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进而出现错误,学生整理易错题集将错误的题目摘录在本子上,并标记出现错误的原因,不仅能够降低错误的发生概率,还能帮助学生养成及时整理的好习惯。举例来说,求的平方根是多少?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常因问题简单而不多加思考,直接写为,但=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互为相反数,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应当为±。
2.5考后及时反思
学校设置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作为学生在考试后应当做好总结,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以及类型,及时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避免错误再次发生。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先贤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开展的过程中优秀的导课设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创新型的问题,创造悬念,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望的驱使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举例来说,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后,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如何分析二次函数式经过平移变换后的解析式”,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时,便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在象限中画出二次函数式过后的函数式,并做出正确的解答。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仍无法快速、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抛出另外的问题进行提问“经过平移前后的二次函数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函数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让小组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作为教师,面对正确的讨论结果应当进行鼓励,对于错误的讨论结果也应当进行恰当的引导,激发他们的思维从而获得正确的结果,借助上述的讨论学生能够对二次函数的变换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正确应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3]。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置的问题应当由浅及深,层层递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4.实施高效的课堂模式,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中学校已经在新课程改革的促使下纷纷进行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生动课堂模式,这些课堂最显著的共同点显示借助导学案,让大部分的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方式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4]。这些课堂模式主要展现的是初中学生在数学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实施自主课堂模式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独学凸显效果
数学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加强学生独学的效率,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设置导学难度,将学生独学的任务量控制在合理范围。独学主要体现在课前和课中,让学生标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并在课上进行提问,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2对群学重参与
数学教师在设计群学导学案时应当加强问题设计的难度,群学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在教学活动开展阶段并不进行展示。群学参与可以在小组讨论当中,也可以在黑板旁,学生主要以核对问题答案的正确性为主,教师进行从旁指导,并对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4.3练习突出层次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后练习题,由浅及深分别是基础联系、知识拓展以及探索习题等。学生在完成本层次的练习后可以尝试联系下一阶段的习题,以此提升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当采取合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寻求更深层次的发展,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和自己未来的引领者。初中课程改革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初中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新时期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初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问题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传授正确的解决方式,创设合理的情景,打造高效课堂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明明.立足课堂观察实现有效互动 ——基于课堂观察的初中数学教师课堂互动行为改进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9):22-23.
[2]张冬玲.集团化背景下初中数学"让学课堂"的素养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9,(8):58-59.
[3]周德庆.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68.
[4]周德庆.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