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娟
延安实验小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其中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小学语文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是当代小学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培养品词析句的能力,可以增长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过程,这项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有着巨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过程终培养学生能力时存在的问题;其次,在课后练习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思考
关键词: 课后练习 品词析句能力 分析研究
一、前言
所谓品词析句的能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文章篇目是能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寓意与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能够对文章中的优秀语句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当今时代,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讲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能够对文章中的优秀语句进行赏析,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当今时代,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民众整体的文学素养都在不断提升,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文学能力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品词析句能力的养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得他们在进行各个科的考试时,能够充分快速地理解题意,并完成解答。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落实,教师们逐渐加强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对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但是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不明确、备课内容不详细等问题。首先,从重视程度而言,部分学校的教师对于学生读过程中品词析句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能力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在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太大的效益和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的成绩而言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学生的成绩实现上升因此教师更愿意采取应试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愿意采取能力培养的形式,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力度,对于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既想要重视,却又碍于现状难以重视。其次,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部分教师对于读教学过程没有明确的规划,他们只是把读教学当作语文教学中的辅助部分,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极大培养,教学目标不尽合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最后,从教师的备课角度来讲,教师的备课不尽合理,在课堂上为了加快讲课速度,往往堂课的时要讲好几篇阋读,教师无法对每一篇读中的作者以及关键句进行完全的赏析,导致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并不透彻,只能够模糊的理解讲课内容,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
三、在课后练习中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的策略硏究
1.课后练习中的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教师想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首先,要将阅读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联系,保证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充满兴趣的,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教学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通过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资料来培养学生的读能力,能够使得学生培养出的能力对生活产生直接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
在课本中所选择的课文内容往往具有
一定的难度性,是作者通过一定的逻辑思考后写出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如果教师在进行课本容教学时,能够将课本中复杂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相联系,那么学生可以在很快的情况下,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第十课《幸福是什么》时,里面有句话是“让我们分头到自己愿意去的地方,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小事,从自身的入手,了解真正的幸福。
2.要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与时代背景
其次,想要培养学生的品词析句能力仅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还要联者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作者在进章创作时,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考中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感而发,想要帮助从根本上了解课本内容,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介绍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时代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语言上的精妙往往是在时代背景的映衬下,才能够充分的显现,这需要教师引导。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十七课《少年闰土》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要让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明确鲁迅在写这篇故事时所存在的心境和目的,作者通过描绘个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突出表达了对少年闰土的赞美,并且与中年之后的
闰土形成对比,感慨了时事的化,如果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时代背景的描绘,学生很难理解透彻,鲁迅先生在写这篇故事时内心的感受。
3、结合课后习题,拓展相关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注意语文资源的开发,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许多课后习题就很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知识链接、收集邮票、了解家乡、交流故事、课外阅读等。例如,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课后选做题“我们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这个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情感交流,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再现课本里的情境。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表演中,领悟到课文要告诉的同学们道理。又如在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选做题为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搜集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这些内容的安排都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品词析句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个人实现真正的成长,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培养文学发展类建设性人才提供帮助,相信在教育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的发展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我国青少年学生也会实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雄丽.新课程下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感悟J文学教育(下),2019(12):104.
【2】蔺红全.课外岡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9(34):109
【3】张金玉.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学周刊,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