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陈招华
[导读] 阅读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活动,阅读除了能丰富人的知识量以外,还能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陈招华
        广东省惠东县大岭小学,广东 惠州 516321
        摘要:阅读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活动,阅读除了能丰富人的知识量以外,还能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阅读优秀的作品与高质量的文章能够洗涤人们的精神与心灵,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与道德观念。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各种优秀文章,是现成的优秀的阅读资源,但是要想光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习惯很不现实,所以指导学生主动进行更加广泛的阅读,才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最为常见的一项文化活动,通过阅读能够吸收学习丰富的知识,而且优秀的作品还能对人的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人们纾解内心的不良情绪[1]。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师要思考怎样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帮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一、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教师为学生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小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周边事物的影响,所以积极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因为学生课业比较繁忙,学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进行其他科目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很少有自由的空间来享受阅读。即便是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阅读机会,前提也是会要求学生阅读一些必读书目,这就导致本来应该成为放松休闲活动的阅读而逐渐成为了一项必做且繁杂的学习任务,阅读氛围十分紧张、枯燥,学生无法产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乐趣。这就代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减少阅读的刚性要求,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阅读空间,并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这样就能为学生营造舒适的阅读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比如说在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重难点的教学,经常会布置硬性的学习任务,例如找到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雨的句段,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让学生像完成试题一样进行阅读,这就导致学生阅读像做任务一样,缺乏感情,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对文章进行独立的欣赏。所以为了给学生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我阅读、自我分享的环节。在课堂上,教师留出时间供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后让学生随意分享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感想,可以是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进行赏析,也可以表达读完文章以后和作者产生的共鸣。对学生阅读的成果不做限制,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想法随意阅读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积极的阅读氛围,以后阅读时会更加主动。
        二、积极给予学生恰当的点拨
        对小学生来说,语文书中出现的部分文章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文章的专业性、情感性比较强,所以他们很难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无法读懂文章。因为这样,所以有的学生面对阅读会紧张、害怕,尤其在面对这类比较难理解的文章时会出现漫无目的的阅读,造成无效阅读。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积极给予学生恰当的阅读点拨,通过点拨向学生讲述一些阅读的技巧与手段,帮助学生学会阅读[2]。短时间的快速阅读、一知半解可能会带来快感,但是并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所以教师的点拨十分重要。教师要认识到点拨是科学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点拨是帮助处于沉浸阅读的学生寻找亮点、豁然开朗,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阅读情趣。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牛和鹅》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及其小伙伴们在面对牛和鹅这两种动物前后的一个态度转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作者和小伙伴们最初面对牛和鹅的态度,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两种表现而产生疑问与好奇,此时学生会对作者不怕牛、害怕鹅的反差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此时教师便可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全文,让学生自己去文章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结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同学能够回答出作者不怕牛、怕鹅的原因,作者是一直保持着这种态度吗,如果不是,那最后的变化是怎样的呢?”本篇文章较长,很多小学生在看到文章篇幅时很难产生兴趣,所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在阅读后提出需要联系全文内容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阅读引导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能够快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三、保证阅读的循序渐进
        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阅读活动充满压力,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妄想从短期的阅读中获得显著的成效。事实上阅读的效果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展现出来。教师需要不断向学生灌输阅读重在过程而非考试结果的理念。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供阅读的文本不仅仅来自于语文教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成为阅读的素材,阅读动力应该来源于自身对阅读的兴趣,不是家长、教师等外界压力所要求。只有学生认识到阅读与生活的联系,愿意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积极的阅读。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家长和教师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以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为要求,并一昧强调名著阅读、作文书阅读,这严重影响学生阅读兴趣,降低阅读质量,不利于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时,本文作为一篇寓言故事,利用故事向学生讲述了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讲道理方式学生更能接受,所以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自由阅读书本以外的寓言故事,并且组织“人人都是故事家”这个课堂小故事分享会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看到的其他的语言故事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同学们分享的故事丰富多彩,类型丰富,充满吸引力,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顺便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都会得到锻炼。
        四、组织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活动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会通过布置阅读题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这种方式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了学生享受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布置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阅读作业[3]。例如让学生对阅读的文章的故事结尾进行续写和仿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断提高阅读积极性。
        比如说同样针对《守株待兔》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自己是那位农民的话,在兔子第一次撞到以后,自己今后会怎么做,是继续像那位农民一样原地等待,还是换一种形式主动出击呢?请你来尽情想象,写写自己的想法。这种活动给予了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学生会表现得十分积极,阅读学习也就更加主动。
        结束语: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在学生阅读时及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开展循序渐进的阅读教学,组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借助这些手段,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学生将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将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渐渐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红.小学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阅读习惯的培养实践[J].中华少年,2019(27):262.
        [2]方丽.小学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阅读习惯的培养实践[J].中华少年,2019(18):293.
        [3]林祥飞.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