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实践中对“软暴力”现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杨俊峰
[导读] 随着城市化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用人体制改革推动下
        杨俊峰
        博罗县石湾中学    广东省 惠州市    516127
        
        摘要:随着城市化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用人体制改革推动下,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往纵深方向发展,从单一的“抓高分成绩”到全方位的“抓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中,教育“硬暴力”现象虽然基本消除,但“软暴力”教育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软暴力  教师   学生   家长
        在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往往以为教育就是“不打不成材”“棒下出孝子”,这种打骂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一方面可能使得孩子成为胆小怕事、缺少主见的小绵羊,另一方面则可能使孩子变成心理阴暗、生性叛逆的精神畸形儿。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硬暴力”虽然已经基本消除,但“软暴力”现象往往会被家长和老师所忽视,它区别于肉体暴力,不易被发现察觉,其危害不仅呈现出隐蔽性,而且比“硬暴力”的危害更为深远。
        一、教育“软暴力”表现及成因
        所谓的教育“软暴力”是指通过言语、神态、表情等表现出来,虽不伤及皮肉却戕害心灵,甚至扼杀个性,对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如讽刺挖苦学生、孤立冷落怀疑学生等等,总结起来就是“心理虐待”或“心灵施暴”等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或者是心理上的攻击行为。在班级制的教学活动中,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沟通接触最多的主体对象,往往比其他科任老师更容易进入“软暴力”的教育歧途,其中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总体来说可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教师角度来说,每位老师与每名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欲求上的矛盾与冲突,如老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但部分学生违背纪律;如老师渴望学生考试高分,但部分学生偏偏不及格;如老师希望学生乖巧温顺,但部分学生异常顽皮等等。有的老师,无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首先都会借助集体荣誉、父母老师的关爱、人格品质等名义,千方百计搜罗学生的“罪名”,让孩子低头承认自己的错误,逼着孩子做出各种各样的“承诺”,这些“承诺”对于一个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矛盾和冲突的情况下,无论如何处理,都难免客观存在着老师总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这种事实,并随着教师的忍耐力以及精力的消耗,此时教育“软暴力”便披着道德至高点的外衣,以提升学生成绩或者是受挫能力的说辞大行其道,使得教育“软暴力”显得更加合理和无可抗拒。
        从学生角度来说,我们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恐怖”的,它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从目前的教育环境来说,重视书本上的知识,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得到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从质上得到提升,加上面对如此严苛的教育环境,作为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可能具备高度的自制和自我反省能力。曾经有少数教师坦言,自己曾用过“不太好听的话”训斥学生,但出发点都是为了管好少部分“难教育的学生”。确实,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屡教不改、软硬不吃,严重影响课堂教育秩序。学生需要个性发展,特别是新形式下,我们的学生在个性、爱好、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成绩之间的差异,学习能力之间的差异,还有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等等方面的差异,教育“软暴力”就是在这些差异中隐而不现的存在着。


        从家长角度来说,其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在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家长时刻承担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处于压力以及困惑情境下,家长极容易出现无意识的暴力倾向。当孩子的行为或者的学习成绩不好时,家长往往不是平等或者理性地跟孩子进行和缓对话,而是辱骂、讥讽甚至是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如“你怎么这么笨?”、“你真是一点用都没有!”等等伤害性的言语,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觉得我们的孩子很强大,不会那么经不住骂,但是如果孩子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软暴力”的环境中,我们的孩子轻者会有行为或者心理上的抵抗,产生逆反心理,重者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甚至是自闭等心理身理上的问题。
        二、教育“软暴力”预防措施
        教育“软暴力”是由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引发的非理性教育现象,轻者会让学生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学生在行为、心理上的抵抗;重者可能会造成学生产生焦虑等各种心理上的疾病。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的,因此预防教育“软暴力”,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认可程度,提高我们家长对教师职业的信任度,更可以提升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
        教育“软暴力”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因教师忍耐力和精力的消失而产生,消除校园教育“软暴力”首先应当从提升教师的人文化、专业化程度开始。教育是涉及人类灵魂筑造的事业,教师对学生所用的语言以及行为都要经过审慎地处理,做到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忍耐力。更不能轻易为学生贴标签,教师一旦在学生身上加上了特定的标签,就会对学生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会导致学生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绝对不可意气用事,教师在教导的过程中语言一定要恳切、公正,教育教学要注重人情味和感情的投入,给予学生家庭般的情感抚慰。教师应当意识到,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态度,换一个视角,用交流和对话的方式代替简单的命令和责备,就可以使例行公事般的程序化教学走向审美化的教育历程。教师在使用惩罚这一教育手段时,尤其要注意和教育“软暴力”的区分。这意味着,惩罚的内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惩罚行为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期望,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单靠驯服是绝对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即使在批评学生时也要循循善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批评是出自对他的爱和督促。
        建立教师专业道德伦理标准,实行教育“软暴力”监督。教师这一职业本身除了象征一种专业身份外,还蕴藏这对社会的伦理承诺,它意味着每位教师都要承担公平对待学生、平等挖掘每个学生潜能的职责。这意味着教师“除了自己具备某些基本的工作能力之外,还在于具备某种道德资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外,还承担着重大的社会道德责任。学校作为较为独立的社会单位,其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教育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社会无法做到时时刻刻全方位的监督。因此,长期以来对于教师的教育“软暴力”没有一种科学的衡量办法,也无法采取相应的裁决措施,导致对教育“软暴力”的制约缺乏制度保障的局面。因此,只有将教育“软暴力”的表现具体化,将其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展现出来供教师参考对照,并有针对性地建立有具体性、操作性的专业伦理规范,明确作为学生的基本权益和合法权益才使教育“软暴力”的监督成为可能。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换位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观念也不断发展着变化,家庭教育中民主、平等的观念日益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学生的地位也随着被家长所重视起来。但在学校班级中,学生的这种权利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需要教师要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做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主体进行教育教学,尽量预防和消除教育“软暴力”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钟星.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的伦理思考[J]湖南工业大学,2013,(03).
        [2]宋德如,刘万伦.中小学师生关系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