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会彬
山东省烟台第十四中学
摘要: 中学劳动教育不仅承担着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责任,还担负着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使命,是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国中学劳动教育体系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新时期劳动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学劳动教育才能更上一个台阶,才会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新时期中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优化方法。
关键词:劳动教育;存在问题;优化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新中国始终坚持的教育原则。中学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加强劳动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又要加强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的塑造。然而,过去一段时间,中学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存在诸多问题,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一、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劳动教育“走过场”
不可否认的是,中学生面临中考、高考的强大压力,精力大都放在了应试学科的学习上,劳动教育被淡化。具体表现在:有的中学未设立劳动课,或者未指派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开展教学;有的中学虽然设有劳动课,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其不够重视,经常出现劳动课为其他应试学科让路的情况;有的中学虽然能够保证劳动课的课时,但是对于动手实践的效果远大于课堂上教学的劳动课程来说,没有课外劳动的支持,也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劳动课普遍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和周密的教学计划,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缺乏劳动实践场所,对劳动教育来说也是致命的缺陷。只是在校内让学生参加擦擦窗户、拖拖地、倒倒垃圾等简单的劳动,无法实现劳动教育的功能。“走过场”的劳动教育,难以取得进一步的成效,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家庭劳动教育不配合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的配合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劳动课这一动手实践课程的教学来说,更需要家庭给予相当程度的配合。对于应试学科的指导,有些家长可能力不从心,无法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只好交给学校。但是劳动则不同,家长身体力行带领学生进行劳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对劳动并不够重视,他们将注意力大都放在了考试成绩上,有些家长甚至包揽了家中的各种劳动,只求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只要你认真学习,任何家务活都不用你干。家长的这种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不爱劳动的风气,让学生不能在家中得到足够的劳动教育,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
3、学生劳动认知不足
当全社会都在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提出要求的时候,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降低了对劳动的认知。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考试取得好成绩就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尽管在学校会接受到一定的劳动教育,但并没有形成对劳动理念、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劳动的错误认知也没有得到扭转。基于这种客观现实,如果不大力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那么,学生将更加快速地滑向“成绩就是一切”的深渊,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将来的社会生活都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
4、社会劳动理念偏差
古人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的家长几乎从孩子听懂话起,就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不然长大了就像环卫工人那样去扫大街。这种观念灌输到孩子心里,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就会认为体力劳动者身份低下。加上一些家长常年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公务员、当管理者。而孩子的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有时无法明辨是非,家长这一错误理念的传输,容易引导孩子产生错误的劳动思想。再者,有的学校也通常以劳动的方式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这样也就使得学生潜意识里埋下了“犯错者才劳动”这一危险的种子。长此以往,学生更加不愿意参加劳动了。
这种理念的偏差在我国当今社会非常普遍,对中学劳动教育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5、中学劳动教育方法简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中学劳动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加之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使得劳动课教学方法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有些学校甚至连动手操作的过程都没有,仅以课本内容为主。更有甚者,会在课堂上挂出条幅、宣传标语进行象征性教育,这对于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以掌握劳动技能的学科来说,基本不会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我国中学生课业压力过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默许。
二、优化劳动教育的方法
1、重视劳动教育
提高对中学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当前我国中学劳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学校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提高劳动教育效果。重视劳动教育还体现在家庭方面,作为家长,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劳动空间,摒弃传统的“劳力者治于人”的落后思想,让学生通过劳动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进而培养“我劳动、我光荣”的热爱劳动的思想。学校还要通过劳动教育向学生传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都重视劳动教育,才能把劳动教育搞得有声有色。
2、多途径拓宽劳动教育渠道
加强劳动教育,要强调实施劳动教育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充分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劳动习惯养成,加强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注重在学生个人生活自理中强化劳动自立意识,体验持家之道,这也是学生健康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劳动体系培育;社会各界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比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工、学农、学军、学商,到各行各业进行职业体验等。注重利用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
3、尊重劳动人民、践行劳模精神
学校要积极号召学生向劳模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班风、校风。在鼓励学生践行劳模精神时,学校还要适当对古人的劳动精神进行融合教育,这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劳动美德的一种继承,还能通过当今中学生的劳动精神的培养将其发扬光大。在劳动教育中,让孩子向劳模看齐,做热爱劳动的人。今年抗击疫情期间,有许多最美“逆行者”,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让那些在战疫中传唱的劳动故事,成为孩子前行的坐标和榜样,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发现劳动价值。
劳动虽有分工,但是身份不分贵贱。要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感动中国”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知道,劳动人民是最光荣的。没有劳动人民勤勤恳恳的工作,我国不可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4、加强优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如今的教学资源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贫乏,而是各种门类、涵盖各种知识点、以多种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劳动课教学资源也是如此,经过多年的研发和拓展,中学劳动课的教学资源已经相当丰富,能够满足课堂内外的需要。教师要妥善利用先进的、信息时代的教学资源,通过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劳动美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的光荣,这也是让中学劳动教育取得更高成效的一种方法。
总之,新时代对中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要形成合力,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在一起,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如军,车松玲. 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J]. 中国德育,2019(22):7-10.
[2]柴寿文. 试谈中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教育改革,1995(0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