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菁菁
永康市溪岸小学 浙江省永康市 321300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现阶段,小学教育积极革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各学科精准教育,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模块,小学德育教育在我国儿童的成长中起到“灯塔”般的引领作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全方位的共同发展。针对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德育教育如何促进小学生塑造优秀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根据目前德育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浅述在发展核心素养理念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字:德育教育;品德个性;多措并举;立德树人
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重视思维力和实践力的综合锻炼,学科设置也具备基础性、适用性。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深度融合德育教育,能够科学完善小学德育培养的体系,助力学生在学科技能的学习中养成科学的道德观念[1]。本文分析了小学阶段如何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举措创新小学德育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实好德育渗透工作,逐步完善小学德育教学的课堂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虽然已实行多年,但是对于如何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力,仍是许多老师的困惑。在实际德育教学中,主要存在这两种现象:1、重体验轻感悟。德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传递和学生接受之间有很大的隔阂性,学科教育侧重于理性化的传递,而德育教学更偏向于感性的感悟。这种偏差无疑对小学德育教师的授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今,多媒体教学是主旋律,个别教师运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包揽课堂,本意是为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让学生更好地吸收道德理念,却也可以因此忽视了学生共情的程度值。热闹、酷炫的课堂过后,学生得到的道德影响的程度由未可知,着实让人遗憾。2、重形式轻内涵。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和道德水平预期分析尤为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授课的深度和方式。如果盲目照本宣科,使得某些德育课堂没有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理预期。德育实践中并未正确树立德育知识渗透理念,也会导致小学德育教学逐渐片面化,继而道德渗透力极其不理想。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教育
当个体接触系统教育开始,就需要引导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道德观处于发展初期,此时更应及时接受完善的道德教育,以便形成自身正确价值观与道德基本评判。当正确的价值观、道德素养形成后,学生才能确保自身“品学兼优”里的“品”已经内化。现如今,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增进,更需要品德情操的升华。
国家发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2]。小学开展德育教育要根据学段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利用小学多种学科齐头并进的知识体系,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网络作为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提升小学课堂的活跃度和德育渗透的有效性。
三、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教育主要策略
(一)品德课堂,加强德育教育精准度
小学品德课堂具体体现于道德与法治课,印有专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从《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就能看出这一学科不仅向学生传递拥有道德意识、品德修养的必要性,还是师生间专门价值观交互的媒介和道德思维传递的“主阵地”。它能够通过每一课课程教学目标向学生输出正确的品德理念、乐观开朗的生活心态、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随着递进式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使学生在每一次课堂的互动学习中获得直接有效的品德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思想陶冶。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随着课程学习的增加,学生逐步构建自身正确化、科学化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影响力,需要依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性教学手段才能够有效实现,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例如:《试种一粒籽》这一堂课中,可以给孩子布置种植小任务。在课堂上讲解完种子种植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种植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学生掌握种子种植常规知识,让他们自己去种植。这种实际操作的模式,拓展了德育课堂的外延,让德育知识与自身体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规律,引导学生能够对自我的生命历程有所了解,明白植物成长经历了哪些阶段,同时也能产生共情去尊重自身以外的生命。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命感受以及对于自我生命的热爱并以同理心去善待他人生命和其他物种的生命,实现德育教育的意义。
(二)学科融合,加大德育教育辐射面
从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出发,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传递和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其中道德素养的发展起到方向性作用。学科融合,深入提取各学科的德育要素,让道德教育与日常的课程教育最大限度的融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了道德素质。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德育教育纳入到各科学科教学目标当中,形成学科融合的优势已是必然。核心素养教育中对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教育面与要求。例如在文化基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道德人文审美意识,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关怀他人发展与幸福。德育教育渗入到学科教育中,增强了德育教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紧密度和契合度,这种跨学科的衔接可以让德育影响更加自然,更加全面。在融合中,学生的心理适应力和接受力提升很多,受到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当课文篇目正好是关于英雄人物、模范事迹时,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高尚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同时,及时穿插课堂小练笔写作。又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很直接的道德是非观和很强烈的向师性。交互式白板播放背景音乐,采取带有道德性质的趣味故事法,很容易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新课标倡导和努力践行的“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是充满“体温”与人文精神的。在教学标调规则的环节,以讲道德故事方式展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排好队”故事来创设情境。在拼音教学中,融入道德元素,使得语文课堂活力得以焕发,道德价值得以提升。
(三)主题活动,加深德育教育内化度
德育教育的主题众多,其下的具体教育方向及活动也数不胜数,不可一一赘述。但任何的德育教育,都离不开明确的主题并契合受众学生年龄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密切关注受众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好本地化。
使用主题情境教育,让学生头脑风暴去想道德问题,使学生发现道德问题的同时,能够自觉去规避道德问题。在学习、生活中,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挫折和困难,逐步完善自我行为,继而拥有初步的道德判断力和分析力。根据常见的道德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商讨解决策略。这样的直击问题、专项引导流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道德教育预防和正面引导的特点。设计时整合挖掘生活中道德的元素,联系课堂内外,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整体规划。学生道德主题活动开展需要持之以恒,这样德育才能持续发展,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教育有着多种多样的主题,时政热点,道德热点都可以做成主题活动的素材。针对这些热点素材,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就地取材,让德育教育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除了精心选择适合的德育素材外,也要创新德育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手段。
例如,开展爱国教育时,可以紧扣时事。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爱国、爱党教育种可以通过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形式展开。小学低段的孩子具备爱国、爱党的意识,那是从小以来耳濡目染中形成的。那么如何加深这种爱的内化力和感受力呢?教师可以从爱父母的教育开始。孩子天天与父母朝夕相处,对父母的爱是一种本能的依赖,与生俱来,不可或缺。有了父母的一路陪伴,孩子有了家,有了对家的爱。孩子爱家的同时,也让他们有了“家”的概念,更知道了家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的小家,祖国是孩子的大家。教师可以基于小家扩展延伸,从父母到祖国母亲,从小家到大家,从爱家教育迁移到爱国教育中去。在爱国教育中,可以播放祖国发展的纪录片,让孩子充分感受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祖国才会焕然一新,更加繁荣富强。昨日狭小昏暗的学堂和今日窗明几净的教室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昨日苦难国家与今日强大祖国的对比。这时,让孩子们自由畅想100年前的我和100年后(现在)的我会有怎么的不同,从而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党热情。
多措并举,立德树人。德育教育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我们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娟.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有效开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93.
[2] 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