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5期   作者:朱效庆
[导读] 反思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建立的可以针对已经学习的知识展开反省和检验的能力。
        朱效庆
        安丘市东埠中学  山东省安丘市  262100
        摘要:反思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建立的可以针对已经学习的知识展开反省和检验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基于此,如果教师可以借助对学生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发展,并且建立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可以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将教学思路进行拓展,借助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旧知的反思中促进新知的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重要性
        1.1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理念和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个性和思维的成长,以期通过创新的手段来促进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反思能力作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推理能力实际上也是促进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基本内容。
        1.2免受传统教学理念限制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关注,同时也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理念不仅缺乏创新,还会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造成一定限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反思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完全契合素质教育理念,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的创新发展。
        1.3强化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掌握
        数学知识点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为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通过训练初中生反思能力,增加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全方位、系统化地掌握学科知识点,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联,降低学生学习难度,避免学生因学习压力产生抵触心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回顾,充分运用教材这一宝贵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和思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反思能力。
        2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现状
        综合分析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发现当下的教学中未能深入贯彻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原因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造成限制。
        首先,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由于教学方法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其原因在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让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变灌输式教学的模式,限制了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无法进行自我反思。
        其次,教学过程较为枯燥。由于教学课堂缺乏趣味性,限制了对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其他科目,初中数学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和较强的抽象性,其知识体系较为庞杂,如果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趣味的课堂环境,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限制了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甚至可能对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


        3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3.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反思
        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通常给出错误的解题思路或者答案,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和反应能力,思路是否较为局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逐渐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引导,以期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感。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侧面反映出自我评价效果,了解当前学习进度和学习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基于学生从小学迈入初中存在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难以快速掌握解题技巧,在抽象概念的理解上较为困难,知识体系更新缓慢,此时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主观性作用,做好课堂引导,例如教师在数学教学“因式分解”一课时,教师在学生错误反馈下,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学生再次对“因式分解”概念理论进行探究和理解,发现在分解过程中,知识将原式中部分数字进行分解,忽视了原整式化成积的形式。在教师反思训练引导下,学生找出“因式分解”错误原因,意识到自身在“因式分解”模块学习中,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研究概念理论,扎实自身的基本功。经过课堂学习反思,学生对“因式分解”及相关知识进行反思和理解,理清思路,加快更新知识体系,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在课堂学习情境中,学生对自己错误思维加强认识,避免在日后学习中再次出现此类错误。教师发现学生在反思训练过程中,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充分反映了教师反思教学成果和质量,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创新理念相吻合。
        3.2利用探究活动,激发反思意识
        有效的探究活动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模式。初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科,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只有将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引导下实施探究活动,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反思和探索,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按照课本的学习目标和情感要求,设计有效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勇敢提出自己的质疑,肯定他们的反思思维和思考方向,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学习的信心。当然,要想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还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在新知识导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出探究活动的价值。
        3.3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的知识点理解
        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让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以往的黑板教学相比,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呈现,借助视听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提供便利,有效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让学生得以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强化对于易错知识的把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
        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建立对于勾股定理的正确认知,学会从复杂的已知条件中提取出与证明三角形性质有关的已知条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解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有关知识的深刻认知。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现学生的易错题型,便于学生对易错题目展开集中对比,要求学生找出题目错误的原因并将其记录,避免学生重复之前的错误,让学生的反思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结论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要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以错误例题讲解、问题情境创设等方法,训练中学生的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课堂引导,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数学学科兴趣,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反思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耿晓霞,曹景云.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0(31):155-156.
        [2]关龙琴.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家长,2020(29):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