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3期   作者: 陈知之 唐鹏程
[导读] 【摘 要】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本思路,构建了一个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安全、智慧应用、价值实现和智慧城市发展潜力,其下包含了14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 【关键词】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需求层次理论 【注】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JJKH20190738SK;吉林财经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

        陈知之 唐鹏程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摘 要】 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本思路,构建了一个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安全、智慧应用、价值实现和智慧城市发展潜力,其下包含了14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
      【关键词】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需求层次理论
      【注】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JJKH20190738SK;吉林财经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B1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1)03-012-02
        1.引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问题也愈加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城市问题,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出了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利用各种新型信息技术或创新理念,构建城市系统,将各行业各领域打通、集成,实现企业、生活的信息化;工业的智能化;城镇发展智慧化;通过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以提升工作效率、资源利用率,优化城市管理成效,最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同时也显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体制创新机制落后、网络安全问题仍然突出、没有统筹规划、盲目建设等。因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既科学又合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引领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启发,构建了一套以人的需求为宗旨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2。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他将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层次的需求到高层次的需求,依次为生理(Physiology)的需要、安全(Security)的需要、社交(Sociality)的需要、尊重(Self-respect)的需要、自我实现(Self-respect)的需要,如图1所示。

图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智慧城市的一切建设内容都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果与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则可以按照不同的需求对应不同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就可以得到不同需求层次对应的不同的指标层。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需求层次理论对应关系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在上述评价指标方面新增智慧城市发展潜力指标,以求构建更加全面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结合已有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文献3-5,确定了智慧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分为五大部分,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


        (1)智慧基础设施
        本文将智慧基础设施以信息的流动为视角分为三个方面:数据收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
        ①数据收集
        移动电话普及率:该指标是指每一百个人中所拥有的移动电话数量,反映了人们对移动电话的依赖程度,使用的人数越多,产生的数据量也将增加。
互联网普及率:指城市居民接触互联网的覆盖范围,覆盖范围越广,说明使用 互联网的人数越多,接收信息和产生信息越便捷。
        ②数据传输
        固定宽带平均速率反映了城市的信息传输能力,数值越高,信息的传输的时间越短,信息量越大,也侧面反映了城市的基站、线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③数据处理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反映了城市信息转化的能力。
        (2)智慧安全
        智慧城市高度依赖于信息网络的传输,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全是智慧城市平稳建设的重要保障。
        ①网络安全
        每年累计破案数量以及抓捕的涉网案件犯罪人员数反映了城市网络安全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②社会安全
        视频监控可以实时关注交通、民生、社会秩序等城市公共区域的社会安全问题。
        (3)智慧应用
        智慧应用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居民的生活、政府的工作、社会的治理等多方面结合,鉴于智慧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选择了现阶段智慧应用有实际应用场景的四个指标,即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保。
        ①智慧政务
        市政府网站信息发布条数和市政府移动新媒体信息发布数两个指标体现了政府政务信息公开、舆情宣传引导的水平。市政府网站收到留言数量和市政府网站平均办理时间反映了政府政务的在线服务水平。
        ②智慧交通
        路网拥堵延时指数来自于高德地图发布的中国城市交通报告,得益于软件用户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对于道路拥堵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交通事故发生数反映了智慧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建设情况。道路照明灯盏数体现了城市道路建设水平,反映了市民交通出行便捷程度。联网的公共停车数量衡量了智慧城市停车效率情况。
        ③智慧医疗
        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率和接入健康信息平台的医院数量体现了信息技术助力医疗的程度。
        ④智慧环保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衡量了城市的生态建设情况;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体现了城市资源的循环体系健康程度;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面积反映了城市环保的机械化程度。
        (4)价值实现
        价值实现是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也是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人类最终需求。本文将价值实现指标分为物质实现和精神实现,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人类,人类的生活状态衡量了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程度。
        ①物质实现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体现了城市实现居民基本生存需求情况。
        ②精神实现
        粗离婚率是指年度离婚数与总人口之比,衡量了城市居民的婚姻稳定和幸福程度。电影票房代表了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程度。粗离婚率和电影票房都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得到的满足程度。
        (5)智慧城市发展潜力
        智慧城市评价不应只看当前,还应关注其发展前景,智慧城市发展潜力是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一环,分为经济、人才和科技创新三大指标。
        ①经济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信息技术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则反映了城市经济中信息技术产业的占比,信息技术产业的高占比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智慧化进程。
        ②人才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是社会未来的储备人才,城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是城市高技术研发的主干力量。
        ③科技创新
        全年专利授权量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体现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3.结语
        智慧城市需要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探索,十四五规划提出中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合适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有助于对智慧城市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方向有所掌握,避免走一些错路、弯路。同时随着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智慧化运行也将开拓更多场景,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指标体系也应不断优化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56-60+40.
        [2]戈布尔著, 吕明, 戈布尔.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3]陈铭,王乾晨,张晓海,张晓伟.“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05):84-89.
        [4]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347.
        [5]崔璐,杨凯瑞.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8,34(06):33-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