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航标——预习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1年3期   作者:甘春
[导读] 【摘 要】 一个教师重视预习,并将预习落到实处,那学会预习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预习效果的好坏决定了听课中的效果。预习指令要清晰、具体,切忌模糊和范围广。教师每提出一次预习要求,一定要展示、检验预习结果,切忌只提出要求,不认真反馈,不然孩子将会慢慢失去预习的动力。 【关键词】 预习、精准、化繁为简、题单、预习反馈
        甘 春 (四川省邻水县观音桥镇中心小学    四川 广安    638500)  
      【摘 要】 一个教师重视预习,并将预习落到实处,那学会预习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预习效果的好坏决定了听课中的效果。预习指令要清晰、具体,切忌模糊和范围广。教师每提出一次预习要求,一定要展示、检验预习结果,切忌只提出要求,不认真反馈,不然孩子将会慢慢失去预习的动力。
      【关键词】 预习、精准、化繁为简、题单、预习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1)03-024-02
        核心素养是教育所要到达的彼岸。无论哪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最终的走向都是培养学生具有关键的能力和必备的品格,让学生具有关键的能力和必备品格,那是漫长的教育结果。教育是“教”和“学”的有机构成,“教”是教师将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习惯的培养。可见,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策略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要靠教师的渗透和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关键。每一个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包括:预习,听课,作笔记,复习,作业,从量的累积达到质的变化。同一个班,同一个教师讲解,为什么会出现成绩差异呢?这不是教师“教”的问题,这是学生学的问题。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一个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明了:兴趣对直观事物产生注意,教师进行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联合:新旧知识发生结合,但是混乱;系统:使联合有序起来,获得新概念;方法:以作业为主,使知识巩固、强化[1]。“明了”即教师抓住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的点,设置预习题单。一个教师重视预习,并将预习落到实处,那学会预习是一种能力的表现,预习效果的好坏决定了听课中的效果。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以下就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总结,提出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预习指令要清晰、具体,切忌模糊和范围广。
        现象一:放学前,“同学们,明天我们学习第X课,你们回去预习一下,读课文三遍,每个生字写一排”。(相信大多数教师都这样做的。)
        现象二:“孩子,你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哗哗哗,十几分钟后“我预习完了”。(相信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
结果一:回到家,勤快一点的孩子和负责一点家长的孩子会老老实实将课文读三遍,但三遍读完,可能什么印象也没留下,就机械地读了几遍。枯燥的写字更让孩子反感,即使迫于教师的威严,孩子去写了,但其实一点用都没有,不主动的和无明确指令的学习是无效的。
        结果二:“既然预习完了,那你把这些内容讲一遍给我听”。

结结巴巴,磕磕绊绊,终不能说到点子上,只拣着留有一点印象的内容说。
        大多数孩子预习都不是主动的,一句预习,孩子如无头苍蝇,没有准头,不知预习的着力点在哪里?要达到什么效果?
        因此,1、预习指令要精准,化繁为简,可实施,易操作。在布置预习任务前,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不同的内容,预习指令也会不一样,做到依体而教。比如(1)生字预习题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明天你描述字形,让同学猜你说的是哪个字,而你也可能要猜同学提出的生字问题,这个可以口头布置。)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预习题单,才能激发孩子的预习需求。坚持一段时间,即便教师不再提出预习题单,只说预习生字,孩子也会条件反射地按照以前的预习方法去预习。(2)课文预习题单,低段,可将课文主要内容用句式或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认真读文并填上,这是培养孩子用几句或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3)自主提问式题单,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写下来。明天向同学提问,看谁能难住同学,因为那是要去考同学的,所以孩子会乐于提出问题的。刚开始也许有些问题是无效的,但到后面孩子们的问题会越来越有含量。(4)注意文章体裁的不同,制定合宜的预习题单。2、预习题单不宜多,最好不超过三个。预习题单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将重要的知识罗列两三个就可以了。三个题单足以将一篇课文的重要内容涉及,多了让孩子反感。三个题单将孩子从大量的、无意识的、机械的抄写作业中解放出来,只要指令明确可行,孩子们就会认真对待题单上的内容,并进行内化。题单还可以分层次,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我们可以要求他只做第一个或做前两个,这样不让他因为难度过大而失去动力,失去信心。
        二、预习结果的反馈。
        农村孩子之于城市的孩子,预习的监督力量薄弱,要想让孩子主动地积极地预习,达到效果,这就需要老师激发预习兴趣。有一次,第二天要学习园地里的日积月累,我想让孩子们在家熟读成诵,于是我提出;今天回去读日积月累,明天我们在教室门口‘芝麻开门’,口令就是这四句日积月累,背诵正确教室门就打开,孩子们特别兴奋,第二天,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教室门口热火朝天,孩子们排在门口,当‘口令’正确,教室门打开的那一瞬间,孩子那骄傲的小眼神让人忍俊不禁,虽然是留守儿童,虽然没有大人监督,但并不影响预习效果,所以预习反馈的方式很重要。
        教师每提出一次预习要求,一定要展示、检验预习结果,切忌只提出要求,不认真反馈,不然孩子将会慢慢失去预习的动力。预习结果的检查可用早上刚到校的时间,也可用当堂课的前五分钟。生字的预习题单能多人参与反馈,最好是小组进行,然后可以选代表与其它组进行考查较量。针对课文的提单可能反馈的时候面就比较窄,但我们可以分类展示,尤其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可以在上课中展示,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见解与老师的不谋而合,那种成就感就会推动下次的预习效果。通过预习题单的检验反馈,我们就可以将原本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会的略讲或不讲,将目标向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目标靠近。预习其实是一个以学定教的过程,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预习题单,之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犹如江上的航标之于轮船,导航之于飞机、汽车,有了清晰明了的航标,轮船、飞机、汽车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当教师把各种体裁的预习题单设计好并加以运用后,以后不用教师提出题单,孩子们也会明确预习方向以及预习着力点了。只要坚持,预习习惯的养成和预习效果的提升指日可待,孩子养成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这就是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学形式阶段论。
        [2]中国教育家叶圣陶《稻草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