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形成了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受到各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状况的制约。伴随时代的发展,教育目标的政治性日渐趋弱,人文性得以加强,学校的课程、教学等也围绕教育目标以及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始了长期的改革实践。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创新创业”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评价与实证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评价;实证分析
引言
随着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各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与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各行业一线的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很强对手能力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即“职业技
能型”复合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以满足各行业工作一线的需求为目标,以辅助提升工作实效为目的,注重教育教学的“实用性”。这既需要
加强传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强化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加强应用场景的实践,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新组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变革的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清华大学马永斌引入“大学—企业—政府”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出“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平台、师资力量、体系支撑、效果评估”创新创业教育模型。从教育发展、文化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面向未来的综合素养教育。高校应构建以实践为导向、差异化、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育导向由“知识灌输”转向“文化建构”,教育形态由“情景”创设转向“实战”指导,教育理念由重“技能”培育向重“精神”塑造转变,教育主体由学校“一维导向”向校、政、企“多元合作”转变。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包含政府政策、产教融合、学校教育等维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通过学生“学习参与度”作用于人才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
二、高职学生创新素养评价现状
(一)评价体系不完整
这是目前各高职学校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工作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双创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来说已经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培养方案之中,同时国家重视、学者争相研究的环境促使之下,创新创业理念已被学生所熟知,教育模式和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也非常火热,和教育体系紧密相关的评价体系却建设缓慢,甚至在许多高校中对于课程的评价和建议成为一种流于形式、应付性的工作。
(二)评价指标过于单一
由专业评价主体确实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双创教育评价体系的指标变得单一、“肤浅”。当下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多数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和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组成,实际上,这些评价指标没有触及创新创业的内容本质,无法促使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三、基于创新创业视域下的高职学生创新素养能力提升对策
(一)优化定位,建立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能力,首先应从顶层规划入手,制定鼓励和支持学生创新的宏观和微观政策,从学校层面对创新行动予以人力、财力、物力支持。宏观方面,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创新管理组织机构或专门的创业学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集决策、指挥、控制、反馈于一体的组织管理制度,优化创新素养培养的定位,通过战略规划和管理模式的革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文化的营造,建立有利于创新素养培养的长效机制。微观方面,学校应鼓励二级学院制定详细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建设、教师引导、资源支持对学生的
学习心理参与度影响显著。从影响强度上来看,资源支持对学生学习心理参与度的影响力最强,其次是教师引导和课程建设。说明高职院校通过政策支持、场地支持、实践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提升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高了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心理参与度;同时,在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够在学习引导、竞赛指导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心理参与度。此外,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推进课程建设,并且能够结合专业知识,促进专业与创业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心理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然而,研究也发现,实践孵化因子对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心理参与度影响不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孵化的学生参与面窄、深层次创新不足等问题。
(三)内外兼修,加强教育培训,打造“匠心”双创师资,从团队素质上保证核心素养养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资队伍素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将学生的人格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诚实守信、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作为是否录用的首选要素,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择和评价上也应将教师的师德修养、匠心精神作为首要因素,让教师不仅重视自身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继续提升,也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工匠精神的修养;让教师不仅在书本上、电脑前、讲座上学习,也在企业里、车间里、实验室里实践,真正做到内外兼修。课程教学团队不仅包括学校的专兼职教师,也应有来自企业行业的优秀技师、能工巧匠,以及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师,教师们既可以为学生分享自身成为一名优秀技师的经历,用实际案例与朴实语言加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观输入,还能将其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不骄不躁的工匠态度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素养面对面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
(四)接触社会企业创业者,聘请校外创客进入评价系统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非常之快,相较于以往信息闭塞的时代,企业创业者的创业历程不会被人们所熟知,校园和企业的“天然壁垒”使得创新创业这项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实践活动无法有效沟通,一些创业者也无法联系,而互联网能够打破这项界限,使得校外的创业者和学校往届的创业学生能够分享其创业过程和经验,能够在不影响其工作的情况下对校内学生的创业活动予以指导和评价,使得院校双创教育的评价更贴近现实,更有实际意义。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源于生活、融于生活、指引生活;开放性的教育,勇于包容、善于尝试、敢于求索;多样化的教育,关注个性、考虑个体、着眼多元。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及其他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韩晓燕,窦宗信,李明达,罗晶,路世武.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9):127-129.
[2]莫春华,刘结玲.新时代产教融合视域下劳动素养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33):110-111.
[3]吴春萍.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2):137-138.
[4]王黛碧.试论创新创业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9):138-139.
[5]曹令秋.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探讨[J].才智,2020(03):138-139.
作者:马丁 山东协和学院 教师 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