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红
湖南省浏阳市第四中学,湖南省浏阳市 410300
摘要: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的培养工作越来越重要,国家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要想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以核心素养导向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极为必要,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这样方能彰显出该课程独特的价值定位,有效实现“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展开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随着基础教育体制的创新发展,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再只局限于浅层次,而是强调深入地挖掘、实践、探索及总结,促使学生准确领会知识的内涵,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改革相互融合,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带动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视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以便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指在理论知识学习中逐步形成的必备技能与品质,这也是学生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涉及诸多方面,如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历史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具体来说,家国情怀强调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加以关注,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意识;史料实证强调在众多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将其作为推理历史的依据,即: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进行推理;唯物史观强调利用科学的方法论和历史观来全面且客观地认知或看待历史;历史解释强调用公正和客观的态度理性分析、评判史料;时空观念强调以特定的时空观为依据来分析历史事件,包括时序观念和空间地理观念。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第一,重视德育体验。德育教育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情感品格和思维意识的培养有直接关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加强学生的历史德育体验,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尤其是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进而积极学习历史课程[2]。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加以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近代历史的纪实片,让学生观看真实的影视资料,了解当时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灾难,为当时统治阶段的软弱无能而感到悲愤;接着,利用多媒体设备分享当时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要求学生开展历史故事交流会,围绕主题“近代中国革命英雄”来说一说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怀的敬仰之情。
第二,实施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发现、实验证明,涉及学生自主实施的思维活动,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鉴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自主分析、大胆证明,通过问题的解答来获得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3]。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为例,教师在具体讲授环节可以组织“历史讲演”的表演活动,要求学生对秦朝的历史文化及政治问题进行自主调研,即: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调查秦朝构建中央集权制度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利用历史典故进行历史故事的表演,对当时历史发展情况加以还原;然后鼓励各组进行结论的展示,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与形成过程加以呈现,阐述郡县制、中央官制的基本特点与具体结构。
第三,组织实践活动。历史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行合一,让学生知晓人类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还能对学生的历史感官加以优化,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观。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组织丰富多样的历史实践活动,借助历史景物和纪念日来帮助学生感知历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比如:带领学生参观烈士墓园或纪念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五四青年节”带领学生参与“五四运动”的纪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相关的历史知识。又如:针对“辛亥革命”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形式搜集关于辛亥革命的信息,在课堂上引入孙中山的相关历史事件,并组织小组活动,利用各种史料进行客观评价,增强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第四,优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同时,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应该优化评价机制,构建完善且系统的评价机制,包括表现行为、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等,以便增强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换言之,教师应该积极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认知水平,要求学生善于思维创新、掌握基础知识、加强实践运用;同时对价值观、家国情怀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加以确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个性,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4]。另外,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予以密切观察,剖析其背后隐射的思想问题及心理活动,有针对性、计划性强化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机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如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结合等,进而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且客观地反映,促使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改革属于系统化工程,高中历史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时,应该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重视德育体验,实施探究活动与实践活动,优化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历史涵养,促使学生获得自我的升华与个性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吾才让.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0,(4):23.
[2]邓小林.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2020,(11):118.
[3]周其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南北桥,2020,(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