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谢含
[导读]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谢含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郑墩中学    ,福建省南平市3535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情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同时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本文以相似三角形教学为例对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合作学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教师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多学习小组,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探索,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也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交互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尤其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探索出问题的答案。
一、应用合作学习的作用
         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可以快速适应初中生活。为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然后学生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分析[1]。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活跃学生思维。为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水平等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掌握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促进教学质效的提升。
二、应用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课前准备
         在相似三角形这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了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先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学习任务,在开课前一天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划分为4人小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或者教师帮助学生组合队伍。每个小组都要调查两项内容:第一,搜集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的“相似三角形”的案例;第二,搜集自己感兴趣的相似三角形案例。通过这两项任务,为学生展开合作铺垫基础,给学生创造沟通和讨论的机会。通过第一个任务,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并将自己想到的案例分享给小组同学。在分享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会相互讨论,确定案例的准确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也需要思考他人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有初步的思考和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2]。第二个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兴趣交流,进而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团队合作的默契。

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相似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遇到问题也可以找小组同学进行探讨分析,也可以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案例,分析案例的有趣之处,以此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思考。
(二)课堂教学
         在正式教学开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选出一名代表,将课前安排的合作任务成果展示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任务成果提出问题。首先,教师选择其中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提问学生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相似三角形?学生可以先进行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不仅要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相似三角形,还要说出自己的判断理由[3]。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思考,然后引出本课教学内容。其次,在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建筑图片,并附上问题:小明根据图纸上的△ABC按照1:2的比例建造了模型房梁△A’B’C’,其中CD和C’C’是这两个三角形房梁的立柱,要求学生写出两个三角形对应边之间的关系、对应角之间的而关系,提问学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相似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具体且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提示学生,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相互讨论时会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在练习本上绘画演示,通过探讨沟通探索解题的思路,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分析解答结果是否正确。在学生探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答案。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随之,教师在CD的位置标注1.5cm,然后提问学生模型房的房梁立柱有多高?说出它们的相似比。这个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深,学生要将学过的知识运用进去,同学之间可以通过用木棒实验的方式来更加直观具体的分析,一起动手操作和讨论,最后发表结果。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后任务,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并根据可以得到的条件(包括平分线长度、边长等等)来探索其他条件。课后学生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这项任务,以此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三)课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第一,评价在本课学习中的表现;第二,回顾学习了哪些知识技能,掌握了哪些;第三,说一说小组中表现最好的同学是谁?其他同学比自己强在哪里?差在哪里?通过这几个课后反思问题,学生会对本课学习进行回顾,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且更好地认识到他人的长处。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相互评价,以此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促进学生间的取长补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他人和自身的长处与不足,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光军.初中数学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思考和探究[J].科普童话,2019,000(006):P.24-24.
[2]吴美娟.初中数学微课的教学研究——以相似三角形为例[J].中学数学:初中版,2020(8):6-7.
[3]范胜刚.互动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为例[J].读天下(综合),2019,000(01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