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4期   作者:易美珍
[导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易美珍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高塘岭街道裕农小学,湖南省长沙市410000
        摘 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与交流,是学生选择自己的信息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课堂上实践、验证和反思自己思想的过程,从而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意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的总和。它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活动状态。教师应合理运用学习策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呢?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才能紧密合作,营造愉快的氛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这方面,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低年级学生学习表内乘法后,出示这样一道计算题:“9+9+9+13”。鼓励学生勇敢发言、积极争论,讲错也不要紧,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然后,让学生交流多种解题方法:①按计算顺序逐步计算;②9×3+13;③(9+1)+(9+1)+(9+1)+10;④(9+1)×3+10;⑤9×4+4;⑥10×4(或4×10)。
        显然,后三种方法更加灵活,创新和创造性。学生们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形成了一种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相互鼓励的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主体,成为幼儿心中自主学习的萌芽。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强烈地好奇心理特征,运用数学知识的魅力,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如教学“年、月、日”时,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这样连续问几位同学,让学生感悟到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最后设疑:“小亚满12岁了,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个个情绪高涨。这时教师抓住机遇,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再如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先出示:“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纸,可以剪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纸多少张?”让学生尝试解答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1)20×10÷(5×5)=8;(2)(20÷5)×(10÷5)=8。接着,把习题中长方形的长改为18厘米,继续让学生尝试,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18×10)÷(5×5)或18÷5的计算结果有余数,这是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呢?错误又在哪里呢?应该怎么办?……这样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感到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然后,经过充分的讨论、操作、反思,结合动态多媒体演示,提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根据选题的特点和灵活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前瞻性,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主体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只有通过学生的个人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才能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迸发,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再让学生对如何求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见解:(1)6+3+6+3=18厘米;(2)6+6+3+3=18厘米;(3)6×2+3×2=18厘米;(4)(6+3)×2=18厘米。最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取长补短,进行自我反思,不仅使学生归纳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启发,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动手操作实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家波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积极好奇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和参与各种感官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处于一种有序的积极探索状态。
结束语:
         总之,自主学习方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自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小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10):0369-0369.
[2]史燕兰.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研究[J]. 中华传奇, 2019(8):166-167.
[3]李玲飞.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J]. 信息周刊, 2019, 000(030):1-1.
[4]唐冬梅.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 散文百家·国学教育, 2020, 000(003):288.
[5]李秀敏.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 才智, 2020, 000(013):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