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珍
广西桂林市资源县中峰镇红军小学 广西 桂林 541402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活动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首次系统的学习汉字的相关知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是第一学段(1-2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注重识字的愿望,学会汉语拼音,学会独立识字”。由此可见,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本校地区农村地区,学生在正式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前,所接受的学习教育和家庭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对汉字、拼音等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与此同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本校大多数语文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还习惯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将重点放在逐个生字的读音、写法等讲解上,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导致识字教学的成效始终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基于此,课题组结合本校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与教学特点,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与变革,致力于突破目前所遇到的困境,构建精准、高效的识字教学模式。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9.09-2019.11):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集体性的经验交流会议与理论知识学习,明确课题的研究方向;撰写课题论证表格,完成课题的申请与上报工作;制定研究与实施方案,完成分工。
2.实施阶段(2019.10-2021.01:)按照研究计划与步骤落实课题研究的各项具体工作,包括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案例的深入分析等,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做好总结。课题组成员开展阶段性会议,交流经验,汇报工作情况,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21.01-2021.05):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成果与数据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从报刊、书籍、网络中检索与“识字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动态,借鉴已有成果,寻求新的生长点进行深入研究。
2.调查法:采取问卷设计、听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法,调查农村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3.行动研究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的策略并付之于行动,在实践中边行动、边探讨、边验证、边完善、边运用,探索农村小学低年级有效识字教学策略。
4.个案分析法: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发现有特殊表现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5.经验总结法:在对所掌握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归纳,总结出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结论性观点。
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一)材料性成果
1.《农村小学低年级有效识字教学的研究》 研究报告;
2.《农村小学低年级有效识字教学的研究》 课题论文;
3.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习手册等;
4.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献综述、教学活动实录、学生成果等。
(二)理论性成果
课题组持续一年半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反复实践、验证、调整和优化,在总结与梳理下整合了农村小学低年级有效识字教学的相关策略,形成了以下几点理论性成果:
1.利用字理学字,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汉字是中华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中所积淀下的智慧结晶,汉字的发展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其字音、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为了改变传统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学生只识其字,不知其理”的问题,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汉字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课题组通过字理识字教学策略的应用与实践提升识字教学的而有效性。利用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根据汉字的结构与演变规律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联想与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在课题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在开展“木”字的教学时,利用幻灯片播放“木”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并让学生观察象形字“木”的形态,明确象形字“木”是古人根据树木的形态而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字理的延伸,帮助学生识记“林”“森”以及以“木”为偏旁的一系列汉字。通过直观的形象,加强学生的联想与记忆,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2.开展课内活动,营造积极识字氛围
在本校过去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活动中,死记硬背的识字教学方法和单一的读、写、默等识字教学手段使得识字课堂机械枯燥,极大地打压了学生参与识字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基于此,教师要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手段与模式展开创新与变革,通过双向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并结合具体的识字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目标承载于学生喜闻乐见的识字游戏之中,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营造轻松、活泼、愉悦的识字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在课题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带领学生进行识字学习时,借助多媒体设备设计刮刮乐、打地主、拍苍蝇等游戏引导学生完成字音、字形的匹配,巩固学生的记忆;设计拆分字找朋友等游戏引导学生完成汉字偏旁部首的匹配,增强学生对汉字造字规律的理解。
3.组织课外活动,延伸识字教学维度
在本校过去的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基本以语文课堂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但语文课堂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因此,想要切实提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拓展延伸教学的维度,充分利用课后时间,组织丰富多样的识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在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和竞赛中,将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与此同时,通过设置明确的激励制度,为学生持续参与识字学习创造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在课题教学实践中,小组成员联合小学一二年级各班语文教师,精心设计了分别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课外识字活动,包括猜字谜大赛、看图写字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各类趣味竞赛,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并为每场竞赛的优胜者颁发证书与对应的奖品,在教师的鼓励与肯定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4.培养识字习惯,促进学生自觉识字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校园不久,正处于培养学习学习的关键阶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汉字的识记方法,更应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识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展开识字活动,让识字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要加强引导,通过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寻求家长的配合,构建家校合作的识字教学模式。在课题实践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教师座谈和专项家长会议,争取家长在识字教学中的帮助与支持,在语文教师与家长的合力下,随时随地的引导小学生对生活中的汉字进行识记,马路上的广告标语、校内张贴的宣传横幅、教室内挂的名人名言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汉字识记的资源和素材,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识字、记字兴趣,让识字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识记能力。
四、研究成效
1.对教师:课题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师的识字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研究,本校低年级语文教师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中,逐渐摒弃了传统落后的识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展开了回顾与反思,对有效识字教学的措施、策略和实施路径产生了系统的认知,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实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识字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教师明显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能够灵活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发多元的汉字教育资源,引入趣味性的汉字教学游戏活动。教师在课题组引领下不断创新识字教学行为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在面向学生开展有效识字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对学生:本校小学低年段学生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兴趣低下、识记过程困难、遗忘率高、对教师与书本的依赖性强等问题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在课题组和各班语文教师的沟通下,家长对于学生汉字识记学习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经过课题研究的教学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够开始尝试着积极参与教师所组织的课内、课外各项识字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方式,逐渐养成了自觉识字的良好习惯,对汉字识记的方法和规律产生了更加系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