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
深圳市龙岗区扬美实验学校
摘要:美术课程的源头是美术家的作品,因为作品是一个成果的呈现,大家认可、欣赏成果才有得学习绘画的兴趣和动力,才有了美术教学、课堂、美术馆、画展等形式的出现。走进美术家即是这样一门课程,从大型美术教学中抽离出来,变得独立,知识变得专题化。有利于老师们鉴赏知识的补充、审美能力的提高、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在一线教学中,美术教师往往会陷入一种窘境,就是教材中的美术家不知道该怎么讲授,不管是长篇大论还是大概念式、宏观点拨,肚子里墨水不多,捉襟见肘,而学生更是仅仅知晓几位知名度高的美术家,稍微拓展一些非热门的重要流派美术家就一无所知,知识太匮乏。本文尝试从一线教学现状出发,以文森特·梵高为例,解决这个小问题,力求通过两种课型(一类是欣赏课一类是体验课)的建构、建立知识库、创新临摹学习、美术家主题活动(艺术节)的开展、走进线上“美术馆”一系列手段让美术老师“重新”认识美术家,让学生“走进”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美学鉴赏力,有序提升其美学素养。
关键词:美术家;梵高;专题化;重新解读;鉴赏;课型
在一线教学与实践中,我们进行了探索,下面就一些方法与策略进行分享,结合图片,图文并茂。
一、认识美术家,建立知识库
传统的课堂我们会发现,老师对于美术家的认知是支离破碎的,片面的、不系统,课堂上就会说不到点子上讲不到精髓里,事倍功半。基于这些现状,我们首先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家的身世、履历、趣闻趣事儿。他的作品风格,艺术语言的特征,绘画风格的形成原因,这些要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认识。文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对美术有着非凡的独到的嗅觉,一生中有过三种职业,艺术品销售、牧师、画家,在短短的学习绘画的十年间,造就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创作的绝大多数绘画作品都是在人生中最后两年完成的,我们还知道梵高第一次在美术史提出“画出不准确来”,我们看他的画,变形、夸张、张力,激情,感染力极强,这些都是和梵高的艺术主观情感紧密相连,艺术不仅仅是表达客观世界的形貌色彩和真实。还可以揭示艺术家的主观内心世界。
对美术家的认知,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知识库。
二、建构两种课型,丰富美术课堂
美术课堂的呈现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欣赏评述课,一类是美术体验课,欣赏课侧重于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针对于要欣赏的一幅作品,从外观、形象出发,画面的构图、色彩、造型、透视,基本框架我们可以做一些认知和理解,接下来,深层次来讲,要在广泛的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在历史的坐标中横向去比较不同形式的作品,在纵坐标中去开阔视野、认识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举个例子,梵高的《向日葵》我们课堂中首先感知的是满屏的黄色,背景的平面感、短粗的笔触、火焰状的葵叶,金黄色的灿烂让画家欣喜,查阅资料,我们知晓梵高爱黄色,因为太阳是橘黄色,充满激情和生命力。后期,梵高又从日本浮世绘绘画中汲取养分,自成一派,美术史称“后印象派”.这样就把外在和内在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地去鉴赏一件绘画作品。
体验课中,让学生来体验绘画的乐趣,侧重于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在《追光者-走进天才画家梵高》这一课中,在模仿画家画一画环节中,尝试运用简练的点、线表现身边的事物。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会播放一个短视频(梵高绘画),放大画面中个别元素,图案化、简化,让学生理解、模仿,动手画画,进行一些创意实践,如《星月夜》画面中的星星和月亮可以借鉴、模仿,加上学生喜欢的动漫形象,龙猫呀、皮卡丘呀、小松鼠……进行一些画面的创意与生成,看起来很应景。很生动,富有童趣。
三、更新教学观念,创新临摹学习
临摹是一种有史以来很悠久的美术学习方法,大师齐白石初学绘画时,每天白天做活,晚上在幽暗的灯光下临摹古人的《芥子园画谱》,他的经典《虾》也经历了摹古、写生、创造三个时期,最终风格得以建立。时代变了,现在对于临摹的标准和要求也变了,参照大师的作品,临摹再“创造”才是目的,加入自己喜爱的元素,让作品变得“活”起来,具有创意性。或者,运用不同的材料来创作。下面作简要说明:
一是画种与工具创新:梵高作品较多的是油画,素描一千多幅。教学中,除了知名油画,可以给学生观摩下他的素描作品,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富有独特的魅力。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如变照片为“黑白的画”,打印一些梵高的油画作品或是经典局部,要学生用素描的方式来重新解构、重新理解,变革课堂工具,马克笔的使用也是一种创新,铅笔起稿灰色马克笔来铺色、深蓝色点彩、浅蓝色点缀、再用橘黄色来画月亮,柠黄色画月亮光圈,这样一幅活生生的生动的马克笔《星月夜》就诞生了。油画棒也不失为一种有趣、吸引人的绘画工具,本身和油画颜料有相似之处,肌理感、通透感、厚重感,多尝试。
二是材料创新:一线教学中,可以尝试从材料方面创新,如,软陶。用软陶泥巴去做一幅梵高的经典作品,《自画像》、《向日葵》……毛线团,利用毛线的编织和柔软性,来解构梵高的绘画作品,而且你会发现,不同的材质会有不同的、特殊的质感,会有分外的、惹人眼球的生动。
四、开展专题化活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专题化的活动分为讲座和展览两类,讲座就是给学生做一个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的课堂,一节课四十分钟这样子,讲述梵高的生平、趣闻、作品的早、中、晚期艺术风格特点。课堂上有设计问卷,学生当堂作答,防止只是泛泛听讲而已。展览分为课堂作业和主题作品(艺术节)展示,绘画作品、手工作品不限,这样就把对一名美术家的认知变得全面了、立体了。下面是具体做法:
一是讲座,在报告厅开设,课件PPT讲授,学生做好记录,便于课下消化记忆,讲座开始起,每个人发一张问卷调查,类似学案。问卷上有三个题目,第一个问你对于画家梵高的印象知多少?第二个梵高的绘画风格特点是?第三个模仿画家画一画,可用彩笔马克笔勾线笔铅笔之类模仿画家的手法画一画。
二是展览,课堂作业的展示是一块,课堂上进行展示,便于学生开阔眼界、涨见识。举办一个小型展览,梵高展,给学生一些时间,教师巡回辅导,可以多人绘画,也可以独立完成。然后,作品装框或用KT版粘贴,专业展板展示。
艺术欣赏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常在想,艺术欣赏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一个纯洁的、善良的灵魂,这些纯洁的善良的灵魂就应该像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以德报怨。结束语:让我们像梵高一般,用激情点亮生命,用画笔表现生活,做一位善良有爱的“追光者”!!
参考文献:
[1][英]温迪·贝克特嚒嚒著李尧译.《温迪嬷嬷讲述绘画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7(2018.6重印)
[2]SUNI视觉设计编著.《100幅经典世界名画作品赏析》J205.1.科学出版社2012-05
[3]孙涛/陈伟.《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指南》[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