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王明
[导读] 本人以初中历史课堂为载体,围绕家国情怀教育展开了讨论
        王明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永安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本人以初中历史课堂为载体,围绕家国情怀教育展开了讨论,首先简单叙述了家国情怀的内容,其次分析可家国情怀的教育价值,最后提出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如:合理利用素材、创设相关情境等,以期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人以启发,使历史教学所具有的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应有实现。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培养研究

引言: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历史素养的基础,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非常必要的。初中阶段开展的历史教学活动,主要肩负着以下任务,其一,传授知识和技能,其二,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事实证明,将家国情怀融入历史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对民族、家国的自豪感得到强化,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作为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学科,历史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国情怀教育强调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以此来达到加深学生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目的。责任感强调的是以学生认同民族、家国为基础,将自身打造成为“三观”正确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归属感强调的是在对其他国家历史进行学习的背景下,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所产生的认同心理。认同感则重点强调学生以所学知识为依据,给予民族发展趋势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从本质上来说,认同感所认同的对象是民族价值观。
一、初中历史中家国情怀目前状况
1、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初中历史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授课,部分学校教师还通过创设历史教学实景等方式来丰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知识。但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生不能从历史教育课堂学习中体会到历史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历史教学应该尽可能地提高趣味性,从课上、课中、课下等多个环节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找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环境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是较大的,教师不必只是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采用更为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养成强烈的家国情怀。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教学工具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精髓。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回顾历史的过程,是学生了解历史发展渊源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不忘历史教训,奋力提高自身本领,为将来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贡献一分力量。
2、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借助全新的学习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目前,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时,会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纪念馆,或者去特定历史意义的地方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生活环境。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学习环境的过程,体会历史人物工作的地点和当时的生活环境,并观看不同历史事件的相关记录视频,找到历史发展至今的原因。部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接触的历史学习资源少,教师可以通过引进初中智慧课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创新方法
1、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为通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趣味且高效的历史学习课堂。通过教学方法创新优化,丰富学生爱国情感体验,促使历史素质教育改革发展。
        例如,学习《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内容为例,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七七事变,体会侵略者对中国的恶行。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一段影视资料,让学生对七七事变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视频播放结束后,假设学生是一名日报的随军记者让学生简单明了,客观的方式报道这一新闻,并在新闻的末尾表达自己对这一事件的观点。当学生表述结束后,可以就这一事件与南京大屠杀作为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日本人要对中国人民进行如此残忍的行为,不仅要占领我们的土地,还要杀害我们的人民。走进历史,结合当时政治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团结。
2、将历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对从古代到现代史实生活记录与呈现的一门重要人文学科,所以历史知识实际上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若教师单一地让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历史概念,学生难以认识到历史的学习价值与意义,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历史学习与创新发展。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这节课时,先向学生提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历史问题,如“为什么在古代的电视剧中人们都在抵制鸦片?”,启发学生对历史与生活的思考,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深度学习课本知识。之后,让每个学生各自说一说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看法,使学生能够既能深刻认识到鸦片的危害,还能够加强爱国精神与爱国情怀,深化对历史战争性质的理解。并使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本节课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三、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方法
(一)合理利用素材
        要想对家国情怀进行培养,对历史教材所提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很有必要。由于历史教材具备内容真实、客观的特征,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将家国情怀向学生进行渗透,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以五四运动为例,要想使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加以了解,我可指导学生对“巴黎和会”进行表演,无论是丰满的情节,还是扣人心弦的事件,均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当然,有助于爱国教育渗透的教学方法,还包括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一战为例,一战所带来的影响,除了造成了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外,客观上也为科技发展注入动力,促使民族意识形成,使各国意识到要牢牢抓住机遇,发展经济,这也为综合国力的增强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合理利用素材,用爱国情感将课堂点亮,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爱国教育,增强学生对家国所具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可要求学生以所学内容为依据,完成读后感,这也是强化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
(二)优化视觉体验
1、战争线路图
        要想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更直观的感受,对历史图片加以利用首当其冲。作为文字的补充,历史图片所带来的冲击,通常体现在视觉上,越立体的形象,越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作为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战争在教材中占据着较大篇幅,教师可以对战争线路图加以利用,将抽象信息转化为具象信息,为家国情怀教育奠定基础。
2、人物与遗迹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物不仅促使了事件的产生,还影响着事件的结果,因此,人物图片也可作为主要材料,被用于家国情怀的教育。以戊戌变法为例,教师可以对谭嗣同的图片进行展示,旨在加深学生对其英雄气节的感受。借助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开爱国教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以历史遗迹为主要内容的图片,同样有意义。遗迹从某种程度来说,可通过较为客观的方式,对真实、重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反映。初中教材中,存在一定数量的遗迹图片,
        以鸦片战争为例,在对相关知识进行导入时,我可对描绘圆明园海晏堂景象的图片加以呈现,使学生对圆明园被毁前的繁华产生直观印象,再将此图片与遗址图片进行对比,通过给学生视觉带来刺激的方式,使其认知与情感得到冲击,爱国教育的目的随之达到。
(三)创设相关情境
        初中强调体验教学,这也为角色扮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相比,基于情境创设所开展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使学生感官得到充分调动,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强化感受、加深印象、产生共鸣、培养情怀。在完成情境创设的任务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以教学重点为依据,选择扮演的角色或演示场景。作为强调综合性与创造性的活动,角色扮演的主体为学生,载体为特定场景。
        以宋代经济发展为例,我可鼓励学生以个人兴趣为依据,扮演农民、商人等角色,以所扮演角色的视角为切入点,对宋朝经济进行介绍。事实证明,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通常会更积极主动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而繁荣、强大的宋朝,往往会使学生自豪感得到增强,这便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另外,历史场景同样适用于角色扮演,
        以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我可选择对岳母刺字的场景进行再现,重点强调岳飞母子对国家的热爱,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拉近,这样做既有利于积极感悟的形成,又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历史课堂是开展爱国教育、渗透家国情怀思想的主要载体,在思想层面给学生以引导,为通感的产生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为兼具人文、科学与爱国精神的人才,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专.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与评价,2021(02)
[2]薄英华.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2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