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李峰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李峰
[导读] 摘要: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创新设计逐渐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是建筑设计人员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创新性改造设计,在满足经济性、实用性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外观、人文特色、节能环保等设计。
        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创新设计逐渐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是建筑设计人员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创新性改造设计,在满足经济性、实用性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外观、人文特色、节能环保等设计。现阶段,建筑改造创新设计需要在兼具实用性、经济性的基础上,突出时尚性、人文气息,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支持,推动城市建设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维模式
        0引言
        建筑物有其本身的功能、形态以及民族文化特征等,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上各种元素,使得建筑设计贴合上述要求,同时更加自然、得体。当代建筑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和以往相比都更加复杂。建筑实际上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满足人们功能方面的需求,也要满足人们艺术审美需要。建筑具有一定独特性,不能随便规模性复制,建筑设计能够将创造性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注重创新思维的运用。
        1建筑设计的意义
        1.1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首先,在现代人类城市活动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中,绿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建筑物的存在必然会导致有的植被或绿地被侵占,而好的设计甚至可以帮助改善绿化环境、恢复一定的植被覆盖率,提供更多富有趣味的绿化场所等。其次是城市中人和车辆的增加加剧了城市堵塞,汽车大量占用了城市空间而且污染城市环境,成熟而良好的城市建筑设计可以帮助梳理城市交通规划,减少人车争道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给城市带来的环境破坏以及人们的生命健康问题。此外,成熟的城市设计中有节能措施设计,减轻由于新的建筑而出现的能源消耗问题。
        1.2建筑设计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由于其具有长期性和结构复杂性的特点,经常处于滞后于当时的科学文化发展的阶段。纵观国内外古今历史和建筑发展史,一个成熟的建筑设计一般凝聚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科学艺术文化成就,某些建筑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不倒甚至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世世代代影响着人们的建筑设计思维,也给予这个民族和人民在精神文明的传承和思想上的巨大影响。
        1.3建筑设计与人的关系
        建筑最基础的设计目标就是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生产生活的需求,这是其最基本的功能,这种需求对于每个人来说既包括身体需求也包括心理需求。首先,人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各类建筑中开展的,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上都离不开建筑,满足人类的这些需求是建筑设计的第一要务。其次是人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还有一些其他的更高的生物需求,关于隐私、适宜的居住环境如光线、声音、居住空间等等。此外对于特定的人群有着较为特殊的建筑需求,诸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卫生间以及母婴室;火车站飞机场等室内的等候区与休息区等等。
        1.4建筑设计与能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节能环保已经成为社会上广泛讨论的话题。政府也从各个方面着手解决建筑设计中的各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法。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建筑师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来改进设计方案,提升建筑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更多使用新能源设计方案,减少建筑使用的能耗,为节约建筑能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2建筑方案设计现状分析
        建筑方案设计对项目施工成果具有较大影响,其影响作用占据项目施工过程70%以上,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建筑部门与施工部门未能认识到建筑方案设计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我国建筑领域发展中,由于市场管理规范性不足,不同企业发展之间的恶性竞争问题严重。有部分设计部门与施工部门对方案设计缺乏有效重视,在施工中选取诸多不完善的施工方案,导致建筑项目施工建设规范性不足,具有较大负面影响。

其中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较为严重,对广大群众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具有较大威胁。对建筑方案不合理设计还会导致项目施工中存有诸多问题,对建筑项目应用年限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导致建筑安全潜在危险扩大,要求注重做好规范化的建筑方案设计。
        3现代建筑设计当中的创新思维
        3.1共轭思维
        从逻辑学上来看,每个事物一般均由四个共轭部分组成,也就是正负、虚实、软硬以及潜居四对共轭,同时上述这几个部分还能够实现相互之间的转换。共轭配对其实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进行配对,一方随着另一方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现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可以利用这四对共轭属性,进而寻求建筑设计的创新思路和方法。设计者利用这种共轭模式的思维方法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本质内容,从建筑整体上去把握建筑设计的优劣势,进而化解其中的矛盾、解决相应的问题。
        3.2传导思维
        在一个具体的建筑设计中,某一项事物可能会随着另一事物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这一过程也就是传导的过程,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就是传导思维模式。建筑设计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设计上的难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则可能导致建筑工程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影响其正常运转。为了解决协议类的问题,建筑设计者就应该注意将传导性思维引用到建筑设计中来,加以积极引导,转换矛盾,从而使得建筑设计能够高效率进行。
        3.3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先发散后收敛,通过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发散和收敛从而进行有效的整合。一般来说这种发散和收敛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出现的问题越复杂则需要发散和收敛的次数就越多,而且在其中可能会涉及分层次的问题。其中菱形思维中的发散思维其本质上就是一个事物经过可拓变的方式与可拓分析的基础之上按照不同的途径进行拓展,得到相应的大量信息来分析这一问题。而菱形思维中的收敛思维本质上就是共轭分析得到的资源信息,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了解信息价值,对其真伪、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在得到大量分析结果之后找出最优部分进而达到筛选信息和拓宽思维的目的。利用这种菱形思维,可以不断地将事物的优点进行挖掘,同时对其缺点加以改进补足,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菱形思维最终能够促进建筑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促成最优方案。
        3.4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提到的换位思考,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些设计上的疑难问题以及在建筑设计中进行创新设计。逆向思维的优点在于设计者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拥有不同的设计灵感来实现建筑设计创新,在古代与现当代的很多建筑设计中都运用逆向思维模式,最为著名的就是卢浮宫前的透明金字塔的设计,融入了这种思维模式,最终呈现令世人惊艳的设计美感。
        结束语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创新始终贯穿其中,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也助推了当代建筑事业不断发展。可拓性建筑设计创新具有系统性强、效率高、稳定性强等特点,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重要作用,建筑设计者应该根据自身设计工程的经验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进行建筑设计,并利用可拓建思维模式创新,助力我国建筑设计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洁.关于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9(25):118-119.
        [2]甘强.研究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智能城市,2019,5(06):38-39.
        [3]李红,李宏朝.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9):61.
        [4]曹蕾.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8(24):180-181.
        [5]廖光荣.对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的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3):1024-10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