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民集体记忆视角探讨城市游乐园的保护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许永成
[导读] 摘要:在当代城市遗产保护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作为市民集体欢乐记忆的游乐园却鲜有人注意,本文从城市集体记忆保护的角度入手,引出城市游乐园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基于对游乐园特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游乐园这种特殊的城市遗产的保护及发展建议。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在当代城市遗产保护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作为市民集体欢乐记忆的游乐园却鲜有人注意,本文从城市集体记忆保护的角度入手,引出城市游乐园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基于对游乐园特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游乐园这种特殊的城市遗产的保护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游乐园;市民集体记忆;欢乐记忆;保护与发展
        1 城市游乐园与集体记忆
        1.1 城市集体记忆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容器”,那它不仅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容器,也是城市人记忆的容器。城市遗产是指城市中建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即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历史街区、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物等等,是在历史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因素的历史积淀。除了那些人们公认的“古典的”、“杰出的”历史建筑之外,城市遗产还应该包括那些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同时,城市遗产也是蕴含了城市部分或者全体市民的记忆的场所,因为有了人们心中的故事,才能让城市遗产更为精彩,城市,不是建筑师、规划师们的纪念碑,而是市民记忆与梦想承载的城市。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阿尔布瓦克斯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所建构的概念。人的记忆依赖于社会环境,通常人们正是在社会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并且他强调,集体记忆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种物质客体,又是一种象征符号(或某种具有精神含义的东西)。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认为:城市是人们记忆的储存地,是过去的存留处,其功能中还储存着各种文化象征。这些记忆体现在建筑上,使这些建筑物就此具备的含义与其建筑师原本的意图可能大不相同。
        城市作为数代人奋斗和生活的结晶,是大地上层积下来的文化记忆,是有必要作为文化遗产或者集体记忆进行保护的。现在城市遗产的保护越发受到重视,保护的对象不断向当今延伸,不再像过去一样将历史久远放在第一位进行考量,从保护对象的类型来说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晚近的普通建筑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建筑、街区等作为了城市部分普通居民的集体记忆,所以具有了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1.2 作为集体欢乐记忆承载地的城市游乐园
        人类生活的丰富性依赖于我们记忆过去的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记忆是有选择和脆弱易变的。每个人的童年或青年记忆,都有一座游乐园。每个人都在成长,城市也在成长。那些成长中的片断,不仅属于个人的回忆,还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只有保护过去,才能浇灌未来之花。作为一个城市游乐园,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娱乐休闲手段缺乏的年代,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在见证了城市的变迁的同时带给了一代人温暖的幸福记忆,是非常值得保留的。也许周围的景物变迁了,但是游乐园带来的欢乐是不变的,无论多少年过去,一进入游乐园,就能回想起到当年在这玩耍的快乐。既然历史街区作为当地居民完整生活的活化石应该受到保护,同样的,游乐园作为整个城市居民欢乐记忆的承载场所,也应该受到一定程度、某种方式的保护。对于城市游乐园的保护,也就是对于城市市民集体欢乐记忆的保护,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对地震遗址、战争创伤等伤痛记忆的保护。
        2 我国城市游乐园发展及保存现状
        国游乐园业的起步于1985-1986年,第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的10家游乐园相继建成开放。其中包括北京游乐园、北京石景山游乐园、上海锦江乐园、天津乐园、广州东方乐园、广州南湖乐园、深圳香蜜湖中国娱乐城、珠海珍珠乐园等。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游乐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先后在重庆、成都、南京、哈尔滨、苏州等许多城市,兴建了许多规模、档次不一的游乐园。而在2010年左右,随着科技水平、人民生活条件、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于游乐项目的需求大大改变了,原有土地规模导致游乐园无法容纳新游乐项目导致了游乐园吸引力的下降,同时,城市发展导致了较高地价使该地块更适宜其他用途的开发等,各城市早年建设的游乐园相继关闭。
        从各类网站上可以了解到,各城市市民对于承载了一代人记忆的城市游乐园,普遍的态度是留恋和不舍。例如北京游乐园自2010年6月17日停止经营活动,于2011年6月拆除。在天涯、百度等网络论坛里,对北京游乐园怀有深厚感情的网友一直关注此事,网友们一直建议保留北京游乐园的部分游乐设施,或者保留其标志性的大门,还有网友连日拍摄“北游”图片、视频,并约网友到北游涂写留言、拍照留念,并有不少网友结成了“北游翻墙族”,伺机翻越“北游”的围墙到摩天轮、海盗船等游乐设施近前拍照留念。


        3 城市游乐园保护与发展建议
        3.1充分认识游乐园保护的意义
        从各个游乐园关闭时市民反应即可看出,城市游乐园作为城市居民集体的欢乐记忆,其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从保护市民集体的欢乐记忆这一角度上来说,对于游乐园的保护应该与保护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不计成本。相比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游乐园本身作为一种产业,如保护和发展得当,具有众多积极的正向效应。因此,游乐园的保护不仅能做到在文化、精神上的传承与延续,也能在经济、社会效益上取得较好的回报。
        一是促进城市就业,提供大量低技能人群就业机会。例如香港迪士尼提供了4万余个就业机会,并且游乐园就业人口大多仅需要短时间的技能培训。二是实现经济效益和国家利税双赢,经营状况良好的游乐园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三是有力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游乐园不仅是娱乐健身场所,也是接受历史科技教育的校外课堂。四是带动地产、交通、餐饮业的发展。大型游乐园优美的景观环境和吸引大量游客的特点可以促进周围房地产开发和增值。美国华盛顿城市土地研究所相关研究表明,主题公园可以带动地价上涨3-4倍。五是城市形象和功能的完善。我们从伦敦、东京、香港等世界著名城市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游乐园是繁荣与活力的象征,能成为一个城市的荣耀和旅游吸引点。六是遗产保护的教育作用。今天的孩子将成为明天的遗产卫士,我们将城市游乐园作为遗产来保护必将在孩子的心中留下种子,为他们以后成长为城市遗产保护的主力军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游乐园保护与发展的实施建议
        城市游乐园作为一种产业,也作为一种城市的集体记忆,其保护和发展必须依据本身的特点来制定策略,不能照搬历史建筑及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方法。现状游乐园关闭并拆除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土地规模限制,游乐园的后续项目难以跟进,导致吸引力下降,难以产生足够的收入来匹配游乐园的日常支出;二是游乐园所在地块在城市发展多年之后,其土地经济价值与作为游乐园能提供的税收不符。
        所以,在游乐园的保护上,有以下两点是值得关注或者可以尝试的。首先,由于游乐园能带动周围地价上涨,带来人流量繁荣商业,故可以将游乐园看作具有公园绿地属性的公共空间,在周边地块开发时将游乐园地块打包,用周边地块的更多的盈利来弥补游乐园在经济上可能出现的亏空。以这样的保护及开发模式,所带来的文化、社会效益将大大高于将游乐园拆除并新开发的模式。其次,游乐园的保护价值存在于两方面,第一是物质遗存,即是物质的游乐设施,虽然不能使用,但是也能激起市民心中美好的回忆;第二是精神遗存,强调的是同样的换了感受,例如和水有关的游乐设施,和登高望远有关的游乐设施。所以,在保护时,有两种思路可以尝试:原样保存部分游乐设施,或者将游乐设施改造为商业街、休闲公园等参与性较强的功能的一部分,使市民能在看到物质遗存时回忆起当年的快乐;或是将原有游乐设施升级改造成较先进的设备,虽然物质遗存有了改变,但是其有了项目的性质未发生改变,也能使市民在尽兴游玩的同时回忆起曾经的美好。
        4 结语
        在城市化进入了“质”的提升阶段,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游乐园作为市民的集体欢乐记忆,其保护和传承是有充足的社会价值和市民基础的,同时经济上也是可行的。在未来的城市遗产保护中,城市游乐园的保护与传承理应像工业遗产一样,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阿尔布瓦克斯.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杨小滨.否定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张松.作为集体记忆的城市及其保护[J].世界建筑,2014(12):61-63.
        [5]顾连祥,崔文华,米学津.浅谈现代化游乐园在大都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城市,2001(1):48-51.
        [6]王德淼.我国游乐园城市发展现状及作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6):68-69.
        [7]林登•格罗夫斯,尚晋.儿童与遗产——保护与教育的新视角[J].世界遗产,2015(10):22-22.
        [8]马武定.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保护的一些思考[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0(6):74-78.
        [9]阮仪三,张艳华.上海城市遗产保护观念的发展及对中国名城保护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5(1):68-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