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策略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钟必龙
[导读] 摘要: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生态破坏、公共设施配套脱节、特色缺失等,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策略可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云浮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广东省云浮市  527300
        摘要: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生态破坏、公共设施配套脱节、特色缺失等,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策略可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基于小城镇现状及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双修”理念引导下完善小城镇规划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小城镇规划
        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在城市高速发展带动下小城镇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文化和社会获得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然而在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生态破坏、公共设施配套脱节、特色缺失等问题。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粗放产生的“城市病”,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城市双修”理念——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城市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城市修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质[1]。“城市双修”理念也适合小城镇规划,本文对“双修”理念为策略,进行小城镇规划中应用的分析。
        1小城镇现状及发展问题分析
        1.1生态问题突出
        一是自然生态保护不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小城镇发展往往走了大中城市发展的老路,例如河道截弯取直、河岸硬化等措施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破坏了水体生态循环和生物多样性,降低了河流自净能力。二是生态空间布局不均衡。例如公共绿地数量少、面积小,空间布局孤立,难成系统,美感不足。三是文化生态缺乏传承和个性,人文活力弱。例如生态景象与周边其他城镇趋同,居民归属感、认同感不强。
        1.2公共设施配套脱节
        一是小城镇建设大都模仿大中城市,但投入资源和规划统筹协调的水平又不及前者,造成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不配套;有些小城镇形象工程倒是建了不少,但缺少有效维护和利用,存在公共设施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二是不注重软环境建设,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保障等设施跟不上,公共服务水平低,发展滞后。三是街道环境差,很多小城镇街道店铺悬挂着各式招牌,临空穿过凌乱的电线、网线,环境混乱。四是交通系统不完善,存在过境交通穿城而过情况,小城镇内外交通同行能力受限,并且存在安全隐患。道路规划忽视慢行道建设,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受到机动车道挤压,影响居民安全出行;停车设施不足,道路上随意违章停车。
        1.3城镇特色缺失,文化肌理断裂
        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不注重传承,标志性景观、文化遗存和地域特色不断消失,“千镇一面”现象日益严重。独特的文化是一个小城镇特有的灵魂,是小城镇传承、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肌理的断裂导致小城镇发展内涵苍白,历史风貌缺失使小城镇失去自己的记忆。
        2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理念
        2.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小城镇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一方面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尽量减少人为干扰,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通过人为参与方式修复生态系统,加速生态环境的改善。修复内容包括水体修复、山体修复、绿地修复、废弃地修复等。例如通过治理内河水系修复水体,通过道路绿化、公园绿化修复绿地[2]。
        2.2城市修补
        城市修补是运用城市更新修补理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塑造城市特色,重点是突出渐进式、小规模、小尺度,而不采取大拆大建方式。修补内容包括增补完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网以及改造老旧小区等。例如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路网,改善连通性;增加绿道和慢行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补城市公共空间,构建空间特色等。
        3“双修”策略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
        3.1规划路径的选择
        小城镇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规划过程中应遵循合理路径。首先,调查小城镇现状,了解小城镇发展历史,把握小城镇发展脉络,明确小城镇特色,制定小城镇规划目标。小城镇规划应符合生态性、整体性、延续性、多样性、宜居性的原则。生态性代表小城镇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健康性,必须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动摇。整体性反映了小城镇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应立足整体,加强各种因素的协调。延续性体现了小城镇的发展与传承的关系,应尊重历史,循序渐进地推动小城镇建设。

多样性不是说小城镇建设要大而全,而应结合小城镇的特点,以多样化手法构建小城镇特色,体现不同小城镇的多样性。宜居性是指小城镇易于生活、出行、工作和居住,满足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精神等各种需求。由此确立小城镇规划三个主要目标:一是通过修复生态环境,推动小城镇绿色发展;二是通过完善小城镇功能,提供宜居环境;三是通过传承小城镇历史文脉,塑造有特色的美丽小城镇。其次,提炼小城镇内涵。通过分析小城镇物质空间、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凝练小城镇内涵。最后,确立小城镇规划路径。例如根据小城镇物质空间的分析结果确定城市修补范围、内容和实施步骤,根据小城镇自然生态的分析结果确定生态修复的范围、内容和实施步骤,根据小城镇历史文化的分析结果确定打造小城镇文化特色的方式方法和实施步骤。
        3.2生态空间的修复
        第一,生态治水,主要是对河道水系统进行修复。首先,调查水污染源,完善污水管网,在河道沿岸铺设截污管道,使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其次,修复河道线型,恢复自然河流的蜿蜒形态。建设生态护岸,为水生动植物繁衍创造良好条件。尽量减少刚性护岸,多选柔性护岸。在建设生态护岸时可融入景观、亲水元素,例如设置休闲步道、亲水平台等。再次,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监控技术等建设智慧河道,作为智慧城镇建设的一部分,赋予生态河道以智慧功能。最后,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小城镇水生态循环。例如利用水体调蓄、绿地及道路排水设施削减雨水径流,建设雨水湿地净化雨水,使雨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第二,修复绿地系统。绿地系统包括区域绿地、生态绿道、城镇公园。区域绿地是背景或基质,例如绿化的山体、草地、农田等,通过修复扩大绿地面积,提升绿地品质。生态绿道是沿道路、河流的绿化带,也称为生态廊道。修复绿道时可结合小城镇的历史风貌、人文景观、特色文化等,打造多功能线性空间。修复公园绿地作为装点小城镇文化娱乐生活的中心和“绿斑”。此外,在房前屋后及各种空地“见缝插绿”,增添绿趣,美化环境。
        3.3功能空间的修补
        第一,优化用地布局。小城镇面临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产业升级的新局面,原有用地布局就会越来越局促,为此应根据小城镇发展需要对用地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和优化。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应加强存量土地规划,注重应用土地整备手段,使闲置土地、插花地整合开发。
        第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完善行政管理、教育科技、文体娱乐、社会福利、医疗设施、商业金融等服务设施配套。并且应结合小城镇公共服务短板,先急后缓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
        第三,织补交通网络。对外交通系统较为繁忙,从安全角度和通行顺畅考虑,不应穿过小城镇街区中心,而应从小城镇边缘绕过,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设置接驳点。在现状交通网络布局基础上,根据小城镇发展需求,规划交通网络,优化现状道路网,打通断头路,拓宽窄路段,织补路网密度,疏通交通网络,增补非机动车道和步行道,便于居民出行。其次,小城镇也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方便居民绿色出行,应合理设置对外交通枢纽,积极利用物联网思维及技术,弥补公共交通站点建设滞后的短板。再次,为满足停车需要,因地制宜利用插花地规划停车场,增补停车位。
        3.4空间特色的提升
        小城镇内涵是通过其空间特色展现出来的,但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规划指导以及受到无序发展因素的影响,小城镇肌理是不完整的,遭到破坏,杂乱不堪,这时就需要在“双修”理念引导下对空间肌理进行修补、完善,以提升空间特色,主要做法如下:一是调整空间结构和布局。可以选择有特色的路径轴线、核心节点进行修补和改造,例如结合生态护岸建设设置亲水活动平台、健身设施、景观小品等,塑造滨河廊道。二是引导风貌空间,根据小城镇不同区域的建造时段、功能特点分区,例如历史人文区、传统居住区、滨河景观区等,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修补方案,从空间布局、界面色彩等方面进行协调和引导。三是营造特色界面,主要是通过空间界面主体色彩的把控,展现小城镇独特的气质,例如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古街、宁静淡雅的水乡滨河景色等。
        4结语
        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策略的应用,为小城镇规划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基于小城镇现状及发展问题,本文讨论了规划路径的选择、生态空间的修复、功能空间的修补、空间特色的提升的做法,从而在“双修”理念指引下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鹏,赵明.绿洲小城镇的“城市双修”策略研究——以内蒙古额济纳旗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6):C6-C11.
        [2]陈园园,李东,周嵩棽.基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论的三亚市城市规划实践[J].中国住宅设施,2019(3):20-2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