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灵乐园” ——浅谈中班幼儿混班区域活动自主换区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3期   作者:王虹燕
[导读]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

        王虹燕
        鲁迅幼托教育集团御景园区  浙江绍兴  312000
         [摘要]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不同群体活动。”为此结合我们幼儿园的课程游戏特意开展了“灵乐园”室内混班区域活动,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换区域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1.频繁换区,对每一区域浅尝辄止。2.不爱换区,自始至终在本班区域进行活动。3.不善换区,对各班区域不熟悉。
        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自主换区,我们通过一些列的方法促使幼儿自主换区。1.合理创设进区卡,让幼儿有秩序地换区。2.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有兴趣地换区。3.加强活动监督管理,让幼儿有目的地换区。
[关键词] 混班区域、自主换区
        由于混班区域游戏并不是局限于班级活动,而是打破班级界限,让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程,自主选择材料、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进行探索和游戏,所以导致在玩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混班区域活动现状
        混班区域活动我们是首次开展,在前期的准备中我们老师反复讨论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在活动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一)你推我挤,互不相让
        孩子们在一个班某个区域内你挤我挤,喜欢往人多的地方挤,谁都不肯退让。“是我先到这里的,人太多了,你出去,是我先进来的。”说着就动手推挤同伴,老师的引导也不理,就想在这个区域内玩。导致某一个区角内人满为患,而其他区域则寥寥无几。
        (二)走来走去,无所事事
        观望所有混班教室,看似热闹,但孩子们的活动性不强,很多孩子拿了材料在那摆弄;有些孩子争抢着一个材料;还有些孩子在区域内走来走去,不知道干什么。
        (三)我行我素,独来独往
        因为混班游戏,场地多了,选择也多了,孩子们就这个班看看,那个班看看,一直游离在区域边缘,没有进入游戏。
        为此我们老师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分析了多次玩混班区域活动的失败经历,总结出原来我们的混班区域活动是一个“小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们在自主换区时的规则意识。
        二、影响幼儿自主换区的诸多原因
        (一)区域人数无规定
        对各区域没有合理的区域规则,我们对混龄游戏还处于初探阶段,很多细节问题都要活动结束之后才发现,所以在刚开始玩的过程中孩子总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东蹿西跳,摸不着北。
        (二)材料的投放单一
        没有提供多样化,底结构的区域材料;孩子们对第一天玩过的内容已经熟能生巧,没有多大的兴趣,而老师只是让孩子一味玩耍,并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争抢材料,跑来跑去,场面混乱。
(三)活动的管理无效
        要顺利开展混班游戏活动,团队管理应到位。而我们在进行游戏活动时老师们只负责本班幼儿,其他班级幼儿自动屏蔽不做指导。孩子们到底在玩什么,一概与她无关。
        那么当务之急应该是摆正老师的态度,创设合理的区域环境,提升游戏质量,培养幼儿在混班游戏中自主换区的规则意识。
        三、混班游戏自主换区域的指导策略
        (一)合理创设进区卡,让幼儿有秩序地换区
        环境是隐形的老师,有序的环境会无声的提示孩子。让孩子在无形中意识规则,体验有序活动的乐趣。


1.结合班级场地创设进区卡
    合理的区域进区卡设计需要环境的支持,幼儿园每个教室都有前门和后门,一个教室的前门相连着另一个教室的后门。老师将进区卡取点投放在了前门,进入前门后选择自己想玩的区角,玩好后将进区卡投放到后门的投放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进出口”,培养孩子从前门进,后门出。《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指出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应景于幼儿园教室的格局,以最有利最清晰的区域活动模式来呈现。在活动前期,教师带领本班幼儿先熟悉各班的环境,寻找活动进口和出口,并发现进出口的规则性,很好的解决了混班活动的秩序性,换区的便捷性。
2.结合游戏内容创设进区卡
    我们除了按照班级区域环境设计进区卡,还归类了区域游戏内容和角色,把进去卡放到区域游戏中。建构区用建筑帽,美工区用围裙,益智区用博士帽,表演区有特定的服装,图书区用沙发……用这些平时生活中常接触的物品来代表各个区域的进区卡,不但控制进区人数,而且也增添了游戏情景。
3.结合管理方式创设进区卡
    为了让教师更好的管理和指导,我们分发了各种颜色的手环,每班一种颜色,当幼儿发生问题能及时联系班级老师。
        (二)提供丰富的底结构、操作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有兴趣地换区
        多样的活动材料总能调动幼儿的兴趣,在不断更新的材料中让幼儿体验混班区域活动的快乐。
1.按班级特色提供材料
   在收集材料中,我们老师根据自己班级的特色收集了一些底结构、操作性强的材料。如我们班整一个环境创设都是以卡纸为主的,所以给幼儿提供的底结构材料大多数以纸类为主,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在各个区域创造性的游戏。
        2.按班级特点创设亮点
        除了材料的增加,每个班还开辟了二个亮点区,把这两个区域做大做精,从而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换区。在活动前期我们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认识各个班级的亮点区域,一边介绍一边就有孩子在说“哇,这个我要去玩,那个我要去玩”孩子们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
        3.按活动情况丰富材料
        一成不变的区域材料将不满足孩子,虽然孩子们在玩游戏,但是他们表现不满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老师通过案例的形式记录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情况,在年段教研的时候进行分享交流,总结出材料不足的现象。《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我们向家长们发起了废旧材料收集倡议书,家长们陆续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老师将家长们带来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解决了材料不足的现象。
        (三)加强活动监督管理,让幼儿有目的地换区
        混班区域活动有很大的选择性,幼儿情绪易兴奋,自我控制力差,容易忘记活动规则,所以我们通过许多方式来培养幼儿遵守换区域的规则。
1.设置区域规则墙
        《指南》中指出:“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所以我们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制定区域规则,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教师总结后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区域内,提醒孩子们遵守区域规则。
2.设置区域管理人
    因为中班教室都在二楼,所以在混班区域中走廊与楼梯口的安全很重要。我们在各个区域设置了教师,在活动后期,我们还增加了“小小管理员”,让幼儿也参与进来,体验当小老师的乐趣,提高幼儿的秩序。
3.设置重点观察点
        每次“灵乐园”活动后,老师们会进行集体交流,用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向老师们讲述自己的观察及分析反思,用这样的形式我们看到了各班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大家一起分析寻找解决的策略,根据孩子的兴趣不断的调整丰富区域,提高孩子的规则意识以及个性化发展。
        在混班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进行活动,他们个性化的兴趣得到了满足,学习的原动力得到了激发,由“学玩”变“会玩”,从而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以及良好的人格,也促使孩子社会性交往进一步的发展,体验到了活动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出版.2005年2月
        [2] 陈任桑.《情境相融,任务驱动》.新课程·上旬.2016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